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病例报道
    孙亚蒙, 张瑛, 管阳太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2): 112-116.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49
    摘要 (394) PDF全文 (1417)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1例以神经功能受损为主诉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诊治过程。该患者男性65岁,急性起病,症状表现为失语、肢体麻木及无力,症状波动而多变,并伴有发热。血液学检查发现贫血、血小板计数下降;有轻度肾功能受损;外周血涂片见红细胞碎片;血浆ADAMTS13活性显著降低,ADAMTS13抑制物阳性。该例患者被诊断为特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及时诊断及积极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后,病情得以缓解。
  • 指南解读
    詹 青,王丽晶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1): 1-9.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7-0008
    摘要 (999) PDF全文 (1125)   可视化   收藏
    2016年6月,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发布了首次针对成人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指南(下文简称为2016 AHA/ASA指南)。本文旨在对2016 AHA/ASA指南与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下文简称为2011国内版指南)和2016中国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专家共识(下文简称为2016国内版共识)进行比较,为国内脑卒中后康复治疗提供参考。这3个版本的指南或共识均提倡早期康复,但未对具体的介入时间给出明确的界定;明确了适当的康复锻炼可以预防成人脑卒中后压疮、关节挛缩、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并推荐了相关的防治建议。2016 AHA/ASA指南对于脑卒中后并发症的康复治疗方法、强度、时间、联合预防方案以及共病预防等措施的建议更为详尽。2016 AHA/ASA指南与2011国内版指南和2016国内版共识对于防治深静脉血栓和卒中后中枢性疼痛以及心理干预的推荐意见存在差异。2016 AHA/ASA指南还对恢复卒中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供了休闲娱乐活动和职业康复的具体推荐。与国外康复治疗规范相比,国内脑卒中康复治疗规范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 综述
    顾 腾,李传江,詹 青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1): 44-50.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60
    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是神经科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其中对卒中患者的上肢进行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上肢康复机器人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介绍上肢康复机器人的本体结构、基于肌电信号和脑电信号等生物电信号的康复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技术、康复机器人的位置及接触力控制技术以及上肢康复训练效果的评价方法,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前景。
  • 指南解读
    李建萍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2): 64-70.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06
    摘要 (568) PDF全文 (651)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证据导向的欧洲神经病学会联盟(European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EFNS)发布的“轻微症状/无症状高肌酸激酶血症诊断方法”指南,对轻微症状/无症状高肌酸激酶血症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流程和预后进行说明。轻微症状/无症状高肌酸激酶血症的定义是无任何客观肌肉疾病体征且血清肌酸激酶值高于正常值上限1.5倍。收集相关家族史并排除可能导致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的非神经肌肉源性病因是鉴别诊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肌电图提示有肌源性改变、血清肌酸激酶值高于正常值3倍、年龄小于25岁或同时存在运动不耐受的患者进行肌肉活检可以提高疾病检出率。轻微症状/无症状高肌酸激酶血症的总体远期预后较好。
  • 综述
    丁婕, 郝勇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2): 106-111.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22
    摘要 (566) PDF全文 (539)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许多研究表明,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炎性机制相关,神经元特异性细胞内或细胞膜抗体通过不同途径促使癫痫发作。癫痫发作的症状学、神经元特异性抗体、炎性脑脊液、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等,均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性癫痫。免疫治疗有望成为有效治疗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新手段。免疫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和硫唑嘌呤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环孢霉素A、他克莫司和雷帕霉素这3种免疫抑制剂对自身免疫性癫痫有效。此外,血浆置换也是急性期的治疗选择之一。自身免疫性癫痫患者接受急性期早期免疫治疗与稳定期维持治疗后,有望获得较好的预后。本文对自身免疫性癫痫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述评
    潘卫东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2): 57-63.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47
    摘要 (514) PDF全文 (526)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精准医学概念的引入,医学界出现了精准医疗与中国传统医学辨证论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说法。本文从个体化诊疗概念入手,从不同层面详细阐述了基于微观的精准医学与基于宏观的辨证论治的异同点。中西医结合神经科疾病的诊疗需要精准医疗与辨证施治的有机结合,以达到减少误诊误治、提高精准治疗疗效的目的。
  • 指南解读
    冯智英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3): 117-122.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37
    摘要 (531) PDF全文 (512)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国际抗癫痫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分类和术语委员会2010年制定的发作和癫痫分类框架术语及概念修订版旨在进一步建立和规范发作和癫痫分类术语及概念的国际共识,反映术语与分类的基本关系,以指导临床实践,尤其是指导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以往的全面性发作和局灶性发作分类法,目前强调依据网络的起源方式重新进行定义,其中双侧起源为全面性发作,局限于一侧为局灶性发作。此外,建议使用遗传性、结构性/代谢性和未知病因这3个术语以替代原来的特发性、症状性和隐源性。新的报告还首次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如电-临床综合征、相对明确的癫痫群体和癫痫性脑病等。本文对ILAE关于发作和癫痫分类框架术语及概念最新修订版进行了解读。
  • 述评
    詹青, 王丽晶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1): 1-7.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14
    摘要 (625) PDF全文 (494)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康复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模式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对于早期康复介入的时间与具体的康复措施,尚无统一意见。1994—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HA/ASA)先后发布了6版有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管理的指南。AHA/ASA 2003年版指南首次提出早期康复介入的指导意见,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在专业规范的脑卒中单元接受诊治,而完整的脑卒中单元应包括康复人员;该版指南同时关注了早期康复对卒中后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提出发病后24 h内开展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同时须注意防止跌倒事件,并初步探讨了鼻饲胃管肠内营养与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中的应用。AHA/ASA 2007年版指南建议所有患者于进食前均应接受吞咽功能评估,并明确对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应常规放置鼻饲胃管或进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AHA/ASA 2013年版指南建议在专业卒中单元中,应让患者尽早且安全地进行适当活动以减少并发症,并再次强调了吞咽功能的评估及干预方式的选择。然而,一项国际大样本多中心的极早期康复治疗临床试验的最终结果未能对急性脑卒中的极早期康复介入给出肯定的意见,而目前中国还未开展过此类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因此,目前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介入时机尚无定论,原则上应以不加重原有病情为前提,并建议在专业卒中单元中实施康复治疗。
  • 指南解读
    张瑛, 管阳太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1): 12-16.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20
    摘要 (548) PDF全文 (481)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是不同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特发性炎性疾病。NMO高度特异性的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抗体的发现,加深了人们对NMO的认识,并扩展了NMO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的定义。NMO诊断国际专家组(International Panel for NMO Diagnosis,IPND)对NMOSD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并达成2015年NMOSD诊断标准国际共识。该诊断标准取消了NMO的个别定义,而将NMO归入NMOSD。同时,根据AQP4抗体表达状态,分为AQP4抗体阳性和AQP4抗体阴性NMOSD。AQP4抗体阳性NMOSD的诊断要求具备6项核心症状之一;AQP4抗体阴性或无法进行AQP4抗体检测的NMOSD的诊断,要求则更为严格,必须有特征性的MRI表现。本文即对2015年NMOSD诊断标准国际共识中的要点进行解读和评论。
  • 综述
    陈 妙,黄建平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0, 16(3): 121-128.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20-0040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伴吞咽障碍发病率高,早期症状隐匿,识别率低,易导致吸入性肺炎和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使用有效的筛查工具和客观的仪器检查有助于及早识别吞咽损害模式,为PD伴吞咽障碍患者制定包括药物、手术和康复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中医以整体观、辨证辨病相结合以及经络腧穴等理论为基础,治疗PD伴吞咽障碍具有一定的优势。综合康复技术和中医疗法进行协同治疗,可使PD伴吞咽障碍患者获得优化治疗。本文对PD伴吞咽障碍的诊断与评估、治疗与康复以及中医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神经科医师、言语及吞咽治疗师及其他相关临床医师在管理PD伴吞咽障碍的临床实践中提供帮助。
  • 专家观点
    朱德生,管阳太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9, 15(1): 1-8.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9-001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管理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复发。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国内外脑卒中组织制定了不同国家的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自2002 年开始修订《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并且强调了抗栓治疗的重要性。随着脑卒中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缺血性脑卒中血栓形成机制及抗血小板精准治疗的认识不断提高,提出了抗栓精准治疗策略。本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栓形成机制及抗栓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防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参考。

  • 综述
    孙传河,高鹏琳,廖伟龙,姜文斐,潘卫东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2): 74-79.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7-0014
    利用体细胞重编程技术将已分化的体细胞转化为诱导多能干(induced pluripotent stem,iPS)细胞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事件。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的作用类似,均有分化成机体各种成熟细胞的潜能,但前者可以避免胚胎干细胞研究中存在的免疫排斥和医学伦理等问题。因此,iPS细胞在基础及临床研究领域均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iPS细胞历经10年的研究历程、iPS细胞目前在临床各类疾病及药物监测中的应用以及iPS细胞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重点阐述iPS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指南解读
    徐群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1): 17-23.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09
    摘要 (600) PDF全文 (377)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老化的常见伴随疾病,并且常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并存,可加剧认知障碍和躯体残疾。由于在CSVD影像学特征术语的命名、定义、影像采集和分析以及科学报告等方面均缺乏一致性,因此阻碍了相关研究的发展。2012年,由全球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的神经影像研究专家组发布共识指南,确立了代表CSVD 6种关键性损伤的神经影像标志的术语及其定义,并对影像采集及科学报告的一致性提出了指导意见。这6种CSVD神经影像标志包括近期皮质下小梗死、假定血管源性的腔隙灶、假定血管源性的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和脑萎缩。应在临床实践及相关研究中,充分应用这份共识指南,从而促进CSVD的影像学诊断、影像采集和分析以及科学报告的标准化。
  • 综述
    吴冬欢,冯嘉依,顾亚萍,张炎文,曹 凤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1): 40-43.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7-0005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卒中患者致死率逐年下降;然而,卒中患病率和致残率却逐年升高。卒中后认知障碍是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而认知障碍显著影响卒中患者的预后。音乐疗法是一项新的康复治疗技术,旨在通过音乐调节神经兴奋性和人体内循环,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帮助恢复患者的认知功能。本文对音乐影响认知功能的机制、音乐疗法的国内外进展、音乐疗法在卒中认知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 综述
    刘维红,刘 涛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9, 15(1): 61-66.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9-0010

    脑卒中后痉挛是引起脑卒中后高致残率的重要原因。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因其“难识别、难治疗”的特点,已成为一个临床难题。如果痉挛未能得到及时且有效的治疗,不仅会引起患肢疼痛,还会导致患肢肌肉萎缩以及关节挛缩和变形,使关节活动受限,影响康复训练的效果,甚至加重病情。因此,有效防治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是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可能的发病机制、评价方法及康复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防治提供参考。

  • 病例报道
    高枚春, 陈刚, 王智樱, 陆钦池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1): 52-56.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07
    摘要 (369) PDF全文 (361)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1例以头痛和复视为首发症状的嗜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成人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该例女性患者55岁,初始症状表现为头痛和复视,继而出现高热;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为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高三酰甘油血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和高铁蛋白血症;骨髓穿刺活检结果显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3系造血细胞减少,可见嗜血细胞吞噬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诊断为HPS。该病例报道提示,对于临床上出现头痛、复视和高热以及外周血检查提示全血细胞减少的患者,应高度怀疑继发性HPS的可能,而尽早进行骨髓穿刺活检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 指南解读
    李建萍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1, 17(1): 32-38.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21-0060
    2020年11月,美国重症肌无力基金会(Myasthenia Gravis Foundation of America,MGFA)在线发布了《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指南:2020更新版》,在保留7个重症肌无力治疗主题的基础上,新增2个治疗主题(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重症肌无力),同时修订了胸腺切除主题的内容,并且在重症肌无力与免疫抑制治疗主题中新增利妥昔单抗、依库珠单抗和甲氨蝶呤治疗。本文对2020更新版的修订及新增内容进行概述,以供同道参考。
  • 专家讲坛
    彭 静,管阳太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0, 16(4): 143-150.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20-0094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疾病,目前已批准的疾病修饰疗法类药物可以抑制MS的外周免疫攻击,但未能阻止进展型MS或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程。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固有免疫细胞,不仅发挥免疫防御作用,还能调控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增殖和发育,清除凋亡细胞,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近年来,已发现多种临床治疗MS的药物对小胶质细胞具有调控作用。临床前研究也证实靶向小胶质细胞的治疗策略在MS的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对小胶质细胞在MS 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党翠娇, 姜文斐, 孙传河, 廖伟龙, 潘卫东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2): 94-101.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36
    摘要 (399) PDF全文 (337)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谷氨酸受体2(glutamate receptor A2,GluA2)Q/R部位编辑率降低以及相关的RNA2的次黄嘌呤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 acting on RNA2,ADAR2)的异常与病理性反式激活应答DNA结合蛋白43(transactivation response DNA-binding protein 43-kD,TDP-43)可同时发生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的运动神经元中,提示在ALS患者中,这些异常分子病变之间可能存在关联。条件性敲除ADAR2基因的ALS小鼠可表现为运动神经元的缓慢死亡。因为缺乏ADAR2可引起TDP-43的异常分布和聚集,引发神经细胞毒性,继而加速运动神经元变性及死亡。本文总结了GluA2 Q/R部位RNA无效编辑的规律和病理性TDP-43在ALS发病中的作用,并讨论了可能影响ADAR2介导的RNA无效编辑的相关因素,以期为研发新的ALS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 综述
    肖志朋,张晓华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1, 17(1): 39-44.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20-0112
    Sirtuin 5(SIRT5) 属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依赖性的去琥珀酰化酶,主要定位于线粒体基质,与线粒体内代
    谢及氧化还原过程密切相关。近年来,有关SIRT5在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肿瘤发生中的作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本文就Sirt5去琥珀酰化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作用机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专家讲坛
    姚小英,管阳太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1, 17(1): 6-12.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21-0029
    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手段往往比较局限且疗效欠佳。干细胞是一类具有无限自我更新能力的永生细胞,干细胞移植有望成为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目前注册的临床研究使用的干细胞类型包括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常被用于治疗包括脑卒中、脊髓损伤、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肌萎缩侧索硬化、脑肿瘤、脑瘫和缺血缺氧性脑病等的神经系统疾病。这些临床研究大部分是小规模的初期研究,已完成的临床研究的结果提示干细胞治疗是安全且可耐受的,但是目前尚缺乏有关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有效性的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 综述
    孔翎宇1,高汉义1, 2,高 强1,王向前1,王 莹1,张 琪1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9-0070

    音乐疗法是脑卒中的治疗方法之一,采用听、唱、演奏或配合音乐律动等多种方式进行治疗。音乐疗法借助音乐刺激,可以加速脑卒中患者的神经修复,改善脑组织血流,提高认知水平和运动功能,有助于缓解脑卒中引发的功能障碍。相较于常规的药物治疗,音乐疗法还可以针对性地对脑卒中患者潜在的心理疾患进行预防,对既存的心理疾患进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心理,有效补充心理干预的不足,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本文对音乐疗法治疗脑卒中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 病例报告
    姚小英,戴若莲,管阳太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1): 51-57.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64
    目的:空蝶鞍是指蛛网膜憩室通过缺损的鞍隔从鞍上池疝入到蝶鞍内。原发性空蝶鞍的形成与垂体病变无关,而与颅内压增高和鞍隔缺损有关。本文旨在探讨临床上慢性颅内高压所致的空蝶鞍形成。 方法:报道2例因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引起慢性颅内高压导致空蝶鞍的病例。 结果:2例患者均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行腰椎穿刺术发现脑脊液压力增高,头颅磁共振静脉造影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在给予抗凝治疗后,2例患者的头痛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其中,1例患者在连续的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中,发现空蝶鞍程度逐渐加重;另一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由无空蝶鞍演变成空蝶鞍。 结论:慢性颅内高压可导致空蝶鞍形成,并可引起空蝶鞍程度的加重。
  • 新视野
    陈 华,金莉蓉,李 洋,沈 妍,周 宇,季建林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2): 66-69.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7-0034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舞动帕金森病项目通过舞蹈课程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情感、身体机能、认知和人际关系。舞动帕金森病项目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肢体的协调能力,改善其步态和行动流畅性,并且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平衡能力、认知能力和自我效能感。2001年,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帕金森病组织和马克·莫里斯舞团共同创建了舞动帕金森病项目,将音乐和舞蹈融入帕金森病的治疗中。本文阐述了舞动帕金森病项目在帕金森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并介绍其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青年论坛
    靳令经, 潘丽珍, 王琳, 万新华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4): 173-180.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54
    摘要 (464) PDF全文 (318)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肉毒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BoNT)是由肉毒梭状芽胞杆菌产生的神经毒素,通过水解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附着蛋白受体(soluble N-ethyl-maleimide-sensitive factor attachment protein receptor,SNARE)复合体,阻断神经递质释放,达到化学性去神经支配作用,已在临床诊疗及美容整形等多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BoNT中毒是由BoNT过量导致的一种神经瘫痪性疾病。医源性BoNT中毒大多与使用非正规渠道来源的BoNT或不规范使用BoNT有关。BoNT中毒的临床症状主要为急性、对称性、下行性迟缓性瘫痪,严重者可致呼吸衰竭而死亡。BoNT中毒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尽早使用BoNT抗毒素,因此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由于病原菌检测或BoNT检测耗时较长,因此临床诊断BoNT中毒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而神经电生理检查则有助于鉴别诊断。本文对BoNT中毒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和讨论,以期为BoNT中毒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 青年论坛
    朱冬雨,陆征宇,陆玲丹,徐 强,赵 虹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3): 109-113.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7-0033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属于中医的“颤证”范畴,脏腑辨证大多从肝、脾、肾论治,很少提及肺与帕金森病的关系。笔者认为,肺的生理功能与帕金森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帕金森病早期使用补肺的药物对于延缓帕金森病的进展有一定的疗效。基于中医理论,肺开窍于鼻,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与大肠相表里。肺的生理功能可影响全身脏腑气血的运行,是帕金森病关键的病变脏器。因此,本文除了从病因和病机角度探讨肺与帕金森病的关系外,还以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作为切入点,论证早期从肺论治帕金森病是必要且可行的。
  • 原创研究
    吴梦颖,陈乾泰,彭思琪,孟 飞,仇美慧,赵永芬,陈 莉,朱 明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0, 16(4): 171-177.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20-0076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当前中国的帕金森病患者主要在社区康复中心或养老机构接受康复训练,但是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后续康复治疗。在“互联网+医疗”的趋势下,为了更好地指导帕金森病患者的居家康复训练,有必要开发一款针对帕金森病患者居家康复训练的应用软件(application software,APP)。本文从“健康宣教”“康复训练”“居家改造”“治疗记录”“其他”5个方面讨论了APP的板块及功能设计,希望为相关康复APP 的设计提供参考。
  • 综述
    王丽晶, 詹青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2): 102-105.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45
    摘要 (369) PDF全文 (312)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后残障发生率较高。卒中后出现的肌萎缩严重影响着康复治疗方法的选择与疗效,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患者的有效康复。目前有关卒中后肌萎缩的发生机制尚无统一结论。有学者提出卒中相关性肌萎缩的概念,但对于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卒中相关性肌萎缩可能与发病后活动减少、摄入不足以及泛素蛋白酶体通路激活有关。本文通过结合近年来肌萎缩的相关研究,对卒中相关性肌萎缩发生机制进行综述,同时与其他疾病所致的肌萎缩进行鉴别,以期为卒中后肌萎缩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神经修复与神经免疫专题
    黄红云,毛更生,陈 琳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9, 15(1): 15-21.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8-0101

    神经修复学(neurorestoratology)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概念正式提出已有10 余年的时间。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同道热衷于神经修复学事业,也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支持和关注神经修复学学科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推动神经修复学学科的发展,本文对神经修复学的发展历程和已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推进中国神经修复学发展的策略。

  • 综述
    朱冬雨,陆征宇,陆玲丹,徐 强,赵 虹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4): 221-226.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7-0052
    癫痫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慢性脑部疾病,是脑内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的反复性、发作性、短暂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目前,全球约有5 000万癫痫患者,而中国现有活动性癫痫患者约600万,但63%未得到治疗。癫痫的反复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大部分癫痫患者在合理使用抗癫痫药物后可以有效控制癫痫发作,但仍有一部分难治性癫痫患者需要接受非药物治疗。本文从西医和中医治疗这两个方面,阐述癫痫治疗的研究进展。
  • 神经修复与神经免疫专题
    李海峰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9, 15(1): 22-31.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8-0109

    生物的表型是指生物体可以被观察到的特征或特征的组合,包括生物体的形态或物理形式和结构、发展过程、生物化学和生理特性以及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表型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遗传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在表型的概念被引入自身免疫疾病后,不仅是为了寻找疾病的“本源”,更是为了根据临床表现认识特定的疾病实体并实施干预和预后评估。本文探讨了神经免疫疾病的临床核心表型、中间表型和内表型的范畴及其意义,并阐述了深入认识神经免疫疾病表型的途径。

  • 综述
    刘晓惠, 刘学源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2): 87-93.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41
    摘要 (625) PDF全文 (308)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痴呆发病率的日渐升高,该病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痴呆已成为威胁人类,尤其是老龄人群健康的重要临床难题。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痴呆常见类型之一,包括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或是心脏和循环障碍引起的低血流灌注所致的各种临床痴呆。VaD是有望预防和治疗的痴呆,因此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对VaD的分子机制和遗传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高鹏琳,桂丽卿,袁奕珂,司马旦旦,潘卫东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8, 14(4): 233-238.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8-0081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现代医学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中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痰浊和瘀血等病理产物密切相关。痰浊和瘀血是由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体内气血津液输布障碍而产生,2 者之间有其相关性和独立性。气能行血,气行则血长、气滞则血结、气畅则痰消、气郁则痰生,故言2者常相互胶着为病。现代医学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手段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而中药具有全方位和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可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各个环节,从而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更加全面的对应之策。

  • 专家论坛
    丁 婕,管阳太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0, 16(3): 91-99.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20-0046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率低,可累及脊髓和视神经等多个部位,临床表现多样,应与多种疾病进行鉴别,因此NMOSD 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文探讨了NMOSD的诊断与影像学鉴别诊断,重点关注于神经影像学特征,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NMOSD及其他相关疾病的认识,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 原创研究
    于小明,周欢霞,王宏林,蒋黎明,詹 青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3): 131-136.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43
    摘要 (530) PDF全文 (291)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Biodex动静态平衡测试和训练系统应用于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康复中的疗效。 方法: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42例帕金森病患者被随机分入常规平衡训练组(对照组)和Biodex动静态平衡测试和训练系统组(研究组),每组均21例。训练前以及训练6周后对2组患者的动静态平衡功能进行评估,并进行Berg平衡量表的评估。 结果:训练6周后,研究组的静态平衡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的前后方向评分的改善并不显著(P>0.05)。治疗6周后,研究组的动态平衡整体、向前、向前左和向前右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治疗后(P值均<0.05),但向左和向右评分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并不显著(P值均>0.05);对照组仅向左和向右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值均<0.05)。治疗后,研究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值均<0.05)。
  • 综述
    王勤鹰,詹 青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1): 25-31.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7-0003
    严重出血性转化是静脉溶栓治疗最危险的并发症。本文对近年来有关静脉溶栓后严重出血性转化的定义、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具有严重出血性转化高风险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以选择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以降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风险。
  • 综述
    俞昊君,郝 勇,王 侃,管阳太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0, 16(4): 178-185.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20-0060
    抗体相关脑炎是一类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针对神经元细胞膜表面或细胞内抗原的抗体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根据抗原位置的不同、抗体的致病作用以及对免疫治疗的反应性,抗体相关脑炎可以分为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和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PS)。本文聚焦于抗体相关脑炎的免疫致病机制,探讨发病的诱因、免疫耐受失败、致病抗体的产生及其破坏作用以及血脑屏障的损害等,旨在促进对AE与PS致病机制及治疗原则差异的认识,为自身免疫性脑炎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 神经修复与神经免疫专题
    郝峻巍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9, 15(1): 32-35.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8-0105

    脑卒中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血脑屏障遭到破坏,大量免疫细胞涌入中枢神经系统并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放大炎症反应,加重缺血性脑损伤。免疫炎症反应贯穿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损伤和修复过程,其中小胶质细胞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炎症损伤机制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当前有关免疫调节剂干预脑卒中的临床试验,继而提出脑卒中临床试验面临的问题以及对未来脑卒中免疫治疗的展望。

  • 综述
    李梅, 谢冲, 管阳太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1): 24-28.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26
    摘要 (588) PDF全文 (266)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多发生于青壮年,是成人神经性致残的主要原因。传统治疗仅能延长疾病的缓解期,并不能彻底治愈。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具有干细胞的分化全能性,在MS细胞替代疗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体细胞转分化技术相较于传统的iPSCs分化成少突胶质细胞谱系,缩短了时间窗,为MS治疗提供了一条新思路。随着获取神经干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未来的MS细胞治疗将有望取得重大的突破。
  • 专家观点
    周欢霞, 于小明, 刘倩雯, 王宏林, 王川, 吴萍, 詹青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4): 181-185.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53
    摘要 (428) PDF全文 (265)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一侧肢体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的典型症状,其中手和上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作业表现,使患者的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本文基于人-环境-作业(person-environment-occupation,PEO)模式,从人、环境、作业活动和作业表现等方面,探讨脑卒中患者手和上肢功能的康复治疗,以期提升人们对中国脑卒中患者作业治疗内涵的理解。通过作业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行为表现,减轻功能受限程度,增强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