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神经科医师协会2024年多发性硬化疾病修饰治疗指南》针对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治疗策略提出重要更新,强调MS应视为兼具复发性和进展性的单一疾病,其病理机制涉及炎症与神经退行性变的动态共存。该指南首次整合“治疗-监测-转换”全周期管理路径,将疾病修饰治疗(disease-modifying treatment,DMT)药物分为4类(如针对复发缓解型MS的中效及高效治疗药物,以及针对进展型MS的特定治疗药物),并且比较了进阶治疗与早期高效治疗的优势和劣势,推荐高疾病活动度患者优先选择早期高效干预,同时特别关注妊娠期女性用药。本文通过梳理该指南,对MS的DMT全周期管理路径以及特殊患者群体决策等临床应用进行解读。
目的:探讨外周血第181位苏氨酸磷酸化修饰Tau蛋白(phosphorylated Tau at threonine 181,p-Tau 181)与早产儿脑损伤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早产儿外周血中p-Tau 181水平。选取早产儿28例,将其分为脑损伤组13例和对照组15例,采用Simoa检测技术检测外周血中p-Tau 181水平。
结果:脑损伤组患儿的血浆p-Tau 18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p-Tau 181水平升高是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早产儿脑损伤可能存在血浆p-Tau 181蛋白的过表达。
书法训练作为一种具有3 000年历史的传统文化活动,近年来被证明对认知障碍患者的多种认知功能有积极影响。书法训练改善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有默认网络的功能强化、视觉-运动整合网络的协同激活、额顶执行网络的参与、神经递质与可塑性分子机制的调节等。尽管现有研究已为书法训练对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积极影响提供了一定证据,但仍存在样本量小、研究时间短、缺乏随机对照研究等问题。未来需要开展更多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如结合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解析书法创作中视觉-运动整合的时空动态特征、利用人工智能分析书法训练的笔迹特征建立与脑电信号的关联模型以及探索个性化训练方案以深入探索书法训练对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作用机制等,为认知障碍的干预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近年来,随着医工交叉学科的快速发展,神经调控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其中,无创神经调控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因具有安全性高、耐受性好、成本效益佳以及操作简便等特点,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电抽搐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虽然疗效确切,但是易诱发全脑放电,并且常伴随显著的认知问题,导致其应用范围受到较大限制。相比之下,其他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如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和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tACS),则普遍存在刺激深度有限、个体化实施困难以及疗效欠佳等问题。然而,新型的无创神经调控技术——时间干扰刺激(temporal interference stimulation,TIS),则有望打破这些局限性。基于交叉高频电场叠加产生低频包络波的生物物理机制,TIS通过非向量整合方式实现对深部脑区的精准调控,具有成为精神疾病临床主流治疗方式的潜力。
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因其安全、有效与可重复性受到广泛关注。其中,经颅聚焦超声刺激(transcranial focused ultrasound stimulation,tFUS)作为新兴调控手段,凭借其非侵入性、高空间分辨率以及靶向深部脑区等优势,展现出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潜力。本文总结tFUS的生物物理机制以及对抑郁症、强迫症、物质滥用、焦虑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精神疾病的调控靶点、作用效应及其研究进展,讨论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临床研究匮乏、多为小样本探索性试验、机制未完全阐明以及缺乏标准化参数等,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如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以及融合神经成像等技术推动其向精准化、标准化治疗手段转化,为tFUS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临床转化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目的:探讨团体美术治疗对首发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及共情能力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60例首发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原有药物治疗联合常规康复,研究组在原有药物及常规康复基础上加用团体美术治疗,共治疗15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中文版(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C,IRI-C)以及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在干预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和比较。
结果:在阴性症状因子方面,研究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研究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在IRI-C总分及分量表分(观点采择、想象力、共情关注和个人痛苦)和PSP总分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团体美术治疗作为一种康复训练手段,能够有效改善首发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共情能力、减轻临床症状及提升社会功能。
目的:旨在评估基于社区健康管理模式下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长效可注射抗精神病药物(long-acting injectable antipsychotics,LAIA)治疗的疗效及依从性,并分析影响其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为优化社区LAIA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选取2021年7月1日~2022年6月30日于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就诊且经精神科医生评估适用LAIA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治疗开始时和治疗1年后,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临床特征调查,并采用以下量表进行疗效评估:家庭负担量表(Family Burden Scale,FB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Brief Scale,WHOQOL-BREF)、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及精神病症状维度评定量表(Clinician-Rated Dimensions of Psychosis Symptom Severity,CRDPSS)。采用配对秩和检验比较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的差异,采用成组秩和检验比较不同依从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各量表评分的差异。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依从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基线临床特征的差异,并且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LAIA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79例(68.1%)患者依从性好,37例(31.9%)患者依从性差。依从性好组与依从性差组患者的职业状况、医药费用来源、家庭监护情况、社会参与情况以及既往住院次数等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LAIA治疗1年后的FBS、WHOQOL-BREF、BPRS以及CRDPSS评分均与治疗前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医药费用来源、既往住院次数和社会参与情况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LAIA治疗依从性的独立预后因素(P均<0.05)。
结论:在社区健康管理模式下,LAIA可以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症状、提升生活质量以及减轻家庭负担,同时还能够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但是部分患者仍存在治疗依从性不佳的问题。在未来的社区健康管理实践中,可以通过加强照顾者履行监护责任、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及降低患者疾病复发再住院率等措施以优化社区LAIA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LAIA治疗依从性和整体疗效,从而促进其更好地回归社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与环境的变迁,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但此类疾病以病因不明、起病隐匿、疗效欠佳和预后不良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阐释了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和临床特征,分享了本研究团队在中西结合辨治帕金森病和运动神经元病方面的临床实践经验与成果,并由此提出构建“三位一体”的中西结合辨治模式,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以及机能辨证与形态辨证相结合,以期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的特长与协同优势,突破当前诊治的瓶颈,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
本文探讨了桂派中医学术思想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融入路径,以中医脑病为例展开研究。桂派中医在广西独特的气候和文化背景下形成,涵盖了“三焦次第治疗”“通阳散结”“五脏生湿”“毒虚致病”等理论体系。文中阐述了将其融入教学的具体措施,包括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结合临床实践及共享教学资源等。教学实践显示,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理论成绩、病例分析得分率及临床能力,多数学生认可其对临床思维培养的帮助,但目前仍存在教师理论掌握不足等挑战,需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
目的: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ICF)构建适用于脑卒中非急性期患者功能评估的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IRT)模型,并验证其信度和效度。通过图模型(graphical model,GM)探索功能条目的获益度以及条目间关系。
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23年7月—2023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就诊的非急性期卒中患者。相关评估包括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卒中社交量表(Stroke Social Network Scale,SSNS)和ICF康复组合(ICF Rehabilitation Set,ICF-RS)。基于摩肯假设的非参数IRT(nonparametric IRT,npIRT)对ICF-RS的条目进行摩肯量表分析(Mokken Scale Analysis,MSA),筛选出符合参数IRT模型(parametric IRT model,pIRM)的条目,绘制人-项图比较患者个人能力和功能条目难度。基于贝叶斯学习的伊辛网络计算条目的获益度和功能条目网络参数,生成最大生成树可视化功能条目的分布和可干预路径。
结果:遵循最大变异原则,共纳入100例非急性期卒中患者(其中,男性70例、女性30例),析出含22个ICF条目的Rasch量表,潜在类别信度系数(latent class reliability coefficient,LCRC)为0.959。二分值化Rasch模型得分与FIM得分显著强相关性(P<0.001,r=0.89)。难度最大的条目包括“b455运动耐受功能”“d660帮助别人”“d640做家务”,难度最小的条目为“d550进食”。结合IRT和GM,“d420移动自身”是在患者能力范围内,仍然存在障碍的功能条目,并且该条目的改善对其他功能障碍也有“桥梁”作用。伊辛模型提示改善患者“d510盥洗自身”能力对患者整体功能获益度最大。
结论:基于pIRM可析出信效度较好的Rasch量表用于非急性期卒中患者功能评估,而IRT与伊辛网络分析的应用可为患者定制个性化康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