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指南解读
    詹 青,王丽晶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1): 1-9.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7-0008
    摘要 (999) PDF全文 (1125)   可视化   收藏
    2016年6月,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发布了首次针对成人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指南(下文简称为2016 AHA/ASA指南)。本文旨在对2016 AHA/ASA指南与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下文简称为2011国内版指南)和2016中国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专家共识(下文简称为2016国内版共识)进行比较,为国内脑卒中后康复治疗提供参考。这3个版本的指南或共识均提倡早期康复,但未对具体的介入时间给出明确的界定;明确了适当的康复锻炼可以预防成人脑卒中后压疮、关节挛缩、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并推荐了相关的防治建议。2016 AHA/ASA指南对于脑卒中后并发症的康复治疗方法、强度、时间、联合预防方案以及共病预防等措施的建议更为详尽。2016 AHA/ASA指南与2011国内版指南和2016国内版共识对于防治深静脉血栓和卒中后中枢性疼痛以及心理干预的推荐意见存在差异。2016 AHA/ASA指南还对恢复卒中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供了休闲娱乐活动和职业康复的具体推荐。与国外康复治疗规范相比,国内脑卒中康复治疗规范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 神经影像专家解读
    丁 婕,林 智,陈 莺,徐 群,李建萍,陈增爱,管阳太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4): 180-185.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7-0074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superficial siderosi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SSCN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以期提高临床对SSCNS的认识。 方法:报道1例SSCNS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邀请神经内科及影像科专家结合相关文献对SSCN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进行解读。 结果:1例SSCNS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小脑性共济失调、锥体束征、感觉异常和排尿障碍。脑脊液中可见深染的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寡克隆区带。磁共振成像显示脑干、小脑蚓部和脊髓表面铁沉积。给予去铁酮片治疗后,患者症状趋于稳定。 结论:SSCNS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影像学特征和脑脊液特征有助于SSCNS的早期诊断,而早期诊断与治疗有助于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此外,脑脊液寡克隆区带阳性提示潜在的免疫炎性因素可能参与SSCNS的发病,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热点聚焦
    杨立刚,管阳太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2): 61-65.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7-0020
    随着缺血性脑卒中的日益高发和发病年龄的日趋年轻化,对超早期患者给予积极有效的血管再通治疗以恢复血流供应,对于脑卒中的治疗及后期功能康复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血管再通方法主要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性再通和桥接治疗等。本文介绍了国际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临床血管再通方法,并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血管再通方法应用中存在的一些争议热点进行讨论。
  • 述评
    詹青, 王丽晶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1): 1-7.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14
    摘要 (625) PDF全文 (494)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康复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模式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对于早期康复介入的时间与具体的康复措施,尚无统一意见。1994—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HA/ASA)先后发布了6版有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管理的指南。AHA/ASA 2003年版指南首次提出早期康复介入的指导意见,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在专业规范的脑卒中单元接受诊治,而完整的脑卒中单元应包括康复人员;该版指南同时关注了早期康复对卒中后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提出发病后24 h内开展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同时须注意防止跌倒事件,并初步探讨了鼻饲胃管肠内营养与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中的应用。AHA/ASA 2007年版指南建议所有患者于进食前均应接受吞咽功能评估,并明确对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应常规放置鼻饲胃管或进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AHA/ASA 2013年版指南建议在专业卒中单元中,应让患者尽早且安全地进行适当活动以减少并发症,并再次强调了吞咽功能的评估及干预方式的选择。然而,一项国际大样本多中心的极早期康复治疗临床试验的最终结果未能对急性脑卒中的极早期康复介入给出肯定的意见,而目前中国还未开展过此类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因此,目前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介入时机尚无定论,原则上应以不加重原有病情为前提,并建议在专业卒中单元中实施康复治疗。
  • 综述
    刘晓惠, 刘学源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2): 87-93.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41
    摘要 (625) PDF全文 (308)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痴呆发病率的日渐升高,该病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痴呆已成为威胁人类,尤其是老龄人群健康的重要临床难题。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痴呆常见类型之一,包括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或是心脏和循环障碍引起的低血流灌注所致的各种临床痴呆。VaD是有望预防和治疗的痴呆,因此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对VaD的分子机制和遗传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姜嘟嘟,金国华,顾 勤,王勤鹰,余 敏,韩 瑛,宋浩明,詹 青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4): 227-232.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7-0031
    脑心综合征指卒中急性期引起的继发性心脏损害,表现为心脏功能紊乱及心电活动改变,导致病情加重,使治疗变得更为复杂,甚至出现矛盾,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阐述了脑心综合征的观察指标、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特别指出心脏损伤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和心电图异常与卒中分型及病变部位有关。同时指出治疗脑心综合征患者时,应首先治疗原发病,并在及时纠正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同时,动态关注心电图和心脏损伤的实验室指标,做到实时有效地判定心脏损害,从而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和康复。
  • 青年论坛
    朱冬雨,陆征宇,陆玲丹,徐 强,赵 虹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3): 109-113.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7-0033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属于中医的“颤证”范畴,脏腑辨证大多从肝、脾、肾论治,很少提及肺与帕金森病的关系。笔者认为,肺的生理功能与帕金森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帕金森病早期使用补肺的药物对于延缓帕金森病的进展有一定的疗效。基于中医理论,肺开窍于鼻,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与大肠相表里。肺的生理功能可影响全身脏腑气血的运行,是帕金森病关键的病变脏器。因此,本文除了从病因和病机角度探讨肺与帕金森病的关系外,还以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作为切入点,论证早期从肺论治帕金森病是必要且可行的。
  • 原创研究
    胡 湘,殷晓明,王栋磊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4): 165-172.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7-0079
    目的:探讨环状RNA hsa_circ_0133159在胶质瘤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10例正常脑组织和38例胶质瘤组织中hsa_circ_0133159相对表达量,并分析其与胶质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hsa_circ_0133159诊断胶质瘤的临床价值。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法进行预后的单因素分析,COX回归分析进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结果:与正常脑组织相比,低级别胶质瘤和高级别胶质瘤组织中hsa_circ_0133159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07)。ROC曲线评价hsa_circ_0133159诊断胶质瘤的临床价值,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8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8%和80.0%,截断值为4.32。hsa_circ_0133159低表达组(≤4.32,17例)的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时间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均较hsa_circ_0133159高表达组(>4.32,21例)明显延长。预后的单因素分析显示,Karnofsky能力状态评分、肿瘤病灶数目、肿瘤病理分级、肿瘤是否复发和hsa_circ_0133159相对表达量与胶质瘤患者的PFS和OS显著相关(P<0.05)。预后的多因素分析显示,hsa_circ_0133159相对表达量是胶质瘤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FS:相对风险度=1.268(95%置信区间:1.007~3.459),P=0.001;OS:相对风险度=1.252(95%置信区间:1.103~2.422),P=0.001]。 结论:hsa_circ_0133159可能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学标志物应用于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
  • 综述
    刘笑迎,周 端,王长德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4): 204-212.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7-0062
    本文综述了糖尿病性脑内微小病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结合中国传统医学的“络病学说”和“截断扭转”等理论,提出“养阴截断”法治疗糖尿病性脑内微小病变以预防脑卒中的假说,旨在进一步完善及明确“养阴截断”学说,完善中医“治未病”理论,为中医预防糖尿病性脑卒中提供参考。
  • 指南解读
    徐群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1): 17-23.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09
    摘要 (600) PDF全文 (377)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老化的常见伴随疾病,并且常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并存,可加剧认知障碍和躯体残疾。由于在CSVD影像学特征术语的命名、定义、影像采集和分析以及科学报告等方面均缺乏一致性,因此阻碍了相关研究的发展。2012年,由全球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的神经影像研究专家组发布共识指南,确立了代表CSVD 6种关键性损伤的神经影像标志的术语及其定义,并对影像采集及科学报告的一致性提出了指导意见。这6种CSVD神经影像标志包括近期皮质下小梗死、假定血管源性的腔隙灶、假定血管源性的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和脑萎缩。应在临床实践及相关研究中,充分应用这份共识指南,从而促进CSVD的影像学诊断、影像采集和分析以及科学报告的标准化。
  • 综述
    李梅, 谢冲, 管阳太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1): 24-28.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26
    摘要 (588) PDF全文 (266)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多发生于青壮年,是成人神经性致残的主要原因。传统治疗仅能延长疾病的缓解期,并不能彻底治愈。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具有干细胞的分化全能性,在MS细胞替代疗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体细胞转分化技术相较于传统的iPSCs分化成少突胶质细胞谱系,缩短了时间窗,为MS治疗提供了一条新思路。随着获取神经干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未来的MS细胞治疗将有望取得重大的突破。
  • 综述
    王勤鹰, 詹青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1): 29-35.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19
    摘要 (586) PDF全文 (178)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肺炎是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了解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特征以及危险因素等,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于卒中发生后早期即采取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早期识别卒中相关性肺炎并给予有效的治疗,可以提高卒中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病原菌特点、风险评估及预测以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临床指导。
  • 专家讲坛
    姚小英,管阳太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1, 17(1): 6-12.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21-0029
    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手段往往比较局限且疗效欠佳。干细胞是一类具有无限自我更新能力的永生细胞,干细胞移植有望成为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目前注册的临床研究使用的干细胞类型包括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常被用于治疗包括脑卒中、脊髓损伤、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肌萎缩侧索硬化、脑肿瘤、脑瘫和缺血缺氧性脑病等的神经系统疾病。这些临床研究大部分是小规模的初期研究,已完成的临床研究的结果提示干细胞治疗是安全且可耐受的,但是目前尚缺乏有关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有效性的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 指南解读
    詹 青,赵 云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4): 157-164.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7-0072
    2017年10月16日,美国神经重症监护学会(Neurocritical Care Society,NCS)发布了目标温度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实施循证指南(以下称2017 NCS指南)。指南编辑委员会基于人群-干预-比较-结果(population-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PICO),针对TTM的诱发和维持、寒战和并发症这3个方面、共16个相关临床问题进行了阐述与讨论。2017 NCS指南旨在协助采用TTM手段进行监护的神经重症监护医师更好地开展TTM。同时,本文在对2017 NCS指南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将该指南与2017年法国重症监护室TTM指南、2015年加拿大心脏骤停后TTM指南、2016年中国心脏骤停后目标温度管理专家共识和2015年神经重症低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了解TTM在神经重症监护中的应用进展。
  • 原创研究
    施国文,李仁刚,顾海燕3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4): 173-179.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7-0057
    目的:通过分析和总结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旨在减少神经梅毒的临床误诊。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4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24例神经梅毒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为55岁(范围:28~75岁);首发临床表现为癫痫者3例,麻痹型痴呆者3例,脑血管病样发作者5例,有脊髓症状者5例。24例患者的血清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ssay,TPPA)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olulized red unheated serum test,TRUST)以及脑脊液TPPA均为阳性。其中,脑脊液细胞计数异常者21例,蛋白含量增加者20例。头颅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显示腔隙脑梗死10例,急性脑梗死3例,脑出血1例,血管狭窄、变细、不显影5例,核团异常信号1例,脊髓感染性肉芽肿1例,脊髓异常信号1例,脑叶异常信号2例,脑萎缩和海马萎缩2例,颅内无异常表现4例。所有患者在确诊神经梅毒后均立即接受青霉素治疗,症状好转。 结论:通过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减少神经梅毒的误诊。
  • 综述
    杨 雪,王 雁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4): 213-220.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7-0054
    缺血性卒中发生时,为了满足代谢需要,脑血管具有自动调节血流量的能力,以对抗脑灌注压急性和慢性变化时对大脑的损伤,这种生理机制——脑血管储备能力(cerebrovascular reserve,CVR)往往可以帮助大脑度过危机。CVR是缺血性卒中病理生理研究领域的里程碑。然而,由于目前对CVR的认识尚不充分,因此限制了将CVR进一步作为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常规参考指标。本文对CVR的定义及生理机制、评估与干预以及临床应用的进展进行综述。
  • 指南解读
    李建萍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2): 64-70.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06
    摘要 (568) PDF全文 (651)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证据导向的欧洲神经病学会联盟(European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EFNS)发布的“轻微症状/无症状高肌酸激酶血症诊断方法”指南,对轻微症状/无症状高肌酸激酶血症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流程和预后进行说明。轻微症状/无症状高肌酸激酶血症的定义是无任何客观肌肉疾病体征且血清肌酸激酶值高于正常值上限1.5倍。收集相关家族史并排除可能导致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的非神经肌肉源性病因是鉴别诊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肌电图提示有肌源性改变、血清肌酸激酶值高于正常值3倍、年龄小于25岁或同时存在运动不耐受的患者进行肌肉活检可以提高疾病检出率。轻微症状/无症状高肌酸激酶血症的总体远期预后较好。
  • 指南解读
    李建萍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1, 17(1): 32-38.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21-0060
    2020年11月,美国重症肌无力基金会(Myasthenia Gravis Foundation of America,MGFA)在线发布了《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指南:2020更新版》,在保留7个重症肌无力治疗主题的基础上,新增2个治疗主题(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重症肌无力),同时修订了胸腺切除主题的内容,并且在重症肌无力与免疫抑制治疗主题中新增利妥昔单抗、依库珠单抗和甲氨蝶呤治疗。本文对2020更新版的修订及新增内容进行概述,以供同道参考。
  • 综述
    吴冬欢,冯嘉依,顾亚萍,张炎文,曹 凤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1): 40-43.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7-0005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卒中患者致死率逐年下降;然而,卒中患病率和致残率却逐年升高。卒中后认知障碍是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而认知障碍显著影响卒中患者的预后。音乐疗法是一项新的康复治疗技术,旨在通过音乐调节神经兴奋性和人体内循环,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帮助恢复患者的认知功能。本文对音乐影响认知功能的机制、音乐疗法的国内外进展、音乐疗法在卒中认知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 综述
    丁婕, 郝勇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2): 106-111.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22
    摘要 (566) PDF全文 (539)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许多研究表明,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炎性机制相关,神经元特异性细胞内或细胞膜抗体通过不同途径促使癫痫发作。癫痫发作的症状学、神经元特异性抗体、炎性脑脊液、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等,均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性癫痫。免疫治疗有望成为有效治疗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新手段。免疫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和硫唑嘌呤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环孢霉素A、他克莫司和雷帕霉素这3种免疫抑制剂对自身免疫性癫痫有效。此外,血浆置换也是急性期的治疗选择之一。自身免疫性癫痫患者接受急性期早期免疫治疗与稳定期维持治疗后,有望获得较好的预后。本文对自身免疫性癫痫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原创研究
    邬渊敏, 沈丽萍, 顾竞, 陈雪莲, 王萍, 沈利荣, 姚晓庆, 蔡伟新, 王厹东, 杨周剑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2): 81-86.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25
    摘要 (564) PDF全文 (263)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加味温胆汤联合利多卡因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Lermoyez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例Lermoyez综合征患者接受利多卡因静脉注射治疗3 d以及加味温胆汤口服治疗2周,随后进行4周的随访。对治疗后的眩晕、耳鸣、耳闷胀感和听力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听力显著好转3例(15%),有效9例(45%),无效8例(40%)。16例(80%)患者的耳闷胀感减轻(好转),4例(20%)无变化。17例(85%)患者的耳鸣减轻(好转),3例(15%)无变化。眩晕治疗有效率为100%,其中65%(13/20)的患者达痊愈,35%(7/20)的患者的眩晕基本得到控制。结论 加味温胆汤联合利多卡因治疗Lermoyez综合征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为今后进一步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临床依据。
  • 原创研究
    耿介立,宋叶平,金海峰,陈莺,林 岩,孙亚蒙,潘元美,俞 羚,施国文,徐 群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3): 123-130.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32
    摘要 (556)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在现行卒中指南的指导下,静脉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和远期预后,以期为提高静脉溶栓治疗的获益提供临床证据。 方法:记录136例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和本次卒中发生的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静脉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进行评价,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卒中发生后3个月时的功能独立情况进行评价。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静脉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和卒中发生后3个月时功能独立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时,早期有效66例(48.5%);卒中发生后3个月时,64例(47.1%)达功能独立。静脉溶栓治疗后2 h、24 h和7 d的早期疗效与卒中发生后3个月时的功能独立显著相关(P值均<0.05)。静脉溶栓治疗前收缩压是静脉溶栓治疗早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降低静脉溶栓治疗前收缩压可能改善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依据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可能判断溶栓治疗的远期预后。
  • 病例报告
    韩 瑛,汤同健,许文杰,詹 青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3): 151-156.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7-0023
    目的:报道1例因外伤性颈内动脉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方法:报道1例因外伤性颈内动脉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诊疗经过。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对外伤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进展进行复习。 结果:1例外伤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而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治疗2周后,患者右侧肢体功能恢复,仅遗留部分运动性失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为2分。治疗6周后,复查颈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提示左侧颈总动脉近段狭窄,其远端颈总动脉闭塞直至颈总动脉分叉处。于是行左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取栓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术后随访,患者预后良好。 结论:对于外伤性颈内动脉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可基于指南推荐,进行个体化治疗。在溶栓时间窗内及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 指南解读
    张瑛, 管阳太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1): 12-16.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20
    摘要 (548) PDF全文 (481)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是不同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特发性炎性疾病。NMO高度特异性的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抗体的发现,加深了人们对NMO的认识,并扩展了NMO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的定义。NMO诊断国际专家组(International Panel for NMO Diagnosis,IPND)对NMOSD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并达成2015年NMOSD诊断标准国际共识。该诊断标准取消了NMO的个别定义,而将NMO归入NMOSD。同时,根据AQP4抗体表达状态,分为AQP4抗体阳性和AQP4抗体阴性NMOSD。AQP4抗体阳性NMOSD的诊断要求具备6项核心症状之一;AQP4抗体阴性或无法进行AQP4抗体检测的NMOSD的诊断,要求则更为严格,必须有特征性的MRI表现。本文即对2015年NMOSD诊断标准国际共识中的要点进行解读和评论。
  • 病例报告
    何木楠,秦保锋,龚 帆,李绍康,俞晓飞,郭咏梅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2): 91-97.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7-0012
    目的:提高临床对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 myopathy, encephalopathy, 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MELAS)综合征的认识。 方法:报道1例MELA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疗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对MELAS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 结果:MELAS综合征是线粒体疾病的一种类型,主要累及脑和肌肉组织并伴有卒中样发作,在临床上应与脑炎和脑梗死进行鉴别。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结论:MELAS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远期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综述
    顾 腾,李传江,詹 青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1): 44-50.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60
    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是神经科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其中对卒中患者的上肢进行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上肢康复机器人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介绍上肢康复机器人的本体结构、基于肌电信号和脑电信号等生物电信号的康复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技术、康复机器人的位置及接触力控制技术以及上肢康复训练效果的评价方法,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前景。
  • 综述
    张 丽,姜文斐,孙传河,廖伟龙,潘卫东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3): 138-141.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7-0048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的神经变性疾病,包括运动症状与非运动症状。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帕金森病及延缓其进展的方法,仅仅能够对运动症状(包括震颤、肢体僵硬和行动迟缓等)进行对症处理,而对非运动症状尚缺乏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太极拳运动在治疗帕金森病运动与非运动症状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本文旨在对太极拳运动治疗帕金森病运动症状与非运动症状的进展进行综述。
  • 原创研究
    殷晓明, 王栋磊, 惠鲁生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4): 197-201.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61
    摘要 (531) PDF全文 (221)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行早期血性脑脊液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对2007年1月—2016年7月江苏大学附属澳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0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早期接受腰椎穿刺引流和脑室持续外引流以引流血性脑脊液的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患者中,颅内动脉瘤破裂后2~7 d并发脑血管痉挛12例(30.0%),经对症治疗后病情缓解;出院后1~2个月,3例(7.5%)患者出现脑积水;术后1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分级结果显示,37例(1级)为恢复良好,2例(2级)为轻度残疾,1例(6级)为预后不良(家属放弃治疗后,因肺部感染而死亡)。至随访结束,39例患者中,37例(94.9%)患者治愈或好转;2例(5.1%)患者智力下降,但未发生偏瘫、失语和肢体功能障碍等严重的后遗症。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行腰椎穿刺引流和脑室持续外引流以释放血性脑脊液,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恢复时间,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而廉价的有效治疗方法。
  • 指南解读
    冯智英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3): 117-122.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37
    摘要 (531) PDF全文 (512)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国际抗癫痫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分类和术语委员会2010年制定的发作和癫痫分类框架术语及概念修订版旨在进一步建立和规范发作和癫痫分类术语及概念的国际共识,反映术语与分类的基本关系,以指导临床实践,尤其是指导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以往的全面性发作和局灶性发作分类法,目前强调依据网络的起源方式重新进行定义,其中双侧起源为全面性发作,局限于一侧为局灶性发作。此外,建议使用遗传性、结构性/代谢性和未知病因这3个术语以替代原来的特发性、症状性和隐源性。新的报告还首次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如电-临床综合征、相对明确的癫痫群体和癫痫性脑病等。本文对ILAE关于发作和癫痫分类框架术语及概念最新修订版进行了解读。
  • 原创研究
    于小明,周欢霞,王宏林,蒋黎明,詹 青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3): 131-136.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43
    摘要 (530) PDF全文 (291)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Biodex动静态平衡测试和训练系统应用于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康复中的疗效。 方法: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42例帕金森病患者被随机分入常规平衡训练组(对照组)和Biodex动静态平衡测试和训练系统组(研究组),每组均21例。训练前以及训练6周后对2组患者的动静态平衡功能进行评估,并进行Berg平衡量表的评估。 结果:训练6周后,研究组的静态平衡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的前后方向评分的改善并不显著(P>0.05)。治疗6周后,研究组的动态平衡整体、向前、向前左和向前右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治疗后(P值均<0.05),但向左和向右评分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并不显著(P值均>0.05);对照组仅向左和向右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值均<0.05)。治疗后,研究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值均<0.05)。
  • 综述
    潘永丽,张 涛,刘金之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3): 142-145.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7-0039
    本文从天麻提取物的抗癫痫和神经保护作用这2个方面阐述了天麻提取物的临床治疗作用。药理学和分子学水平的研究均表明,天麻提取物具有多种功效。本文对天麻提取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其抗癫痫和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金国华,王丽晶,钟 萍,詹 青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3): 125-131.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7-0045
    感染是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卒中后,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的发生率较高,会加重患者病情,与预后密切相关,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SAP相关危险因素,早期识别SAP,及时给予有效的中西医康复治疗,可以促进炎性反应消退,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对SAP中西医康复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 述评
    潘卫东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2): 57-63.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47
    摘要 (514) PDF全文 (526)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精准医学概念的引入,医学界出现了精准医疗与中国传统医学辨证论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说法。本文从个体化诊疗概念入手,从不同层面详细阐述了基于微观的精准医学与基于宏观的辨证论治的异同点。中西医结合神经科疾病的诊疗需要精准医疗与辨证施治的有机结合,以达到减少误诊误治、提高精准治疗疗效的目的。
  • 综述
    朱冬雨,陆征宇,陆玲丹,徐 强,赵 虹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4): 221-226.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7-0052
    癫痫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慢性脑部疾病,是脑内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的反复性、发作性、短暂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目前,全球约有5 000万癫痫患者,而中国现有活动性癫痫患者约600万,但63%未得到治疗。癫痫的反复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大部分癫痫患者在合理使用抗癫痫药物后可以有效控制癫痫发作,但仍有一部分难治性癫痫患者需要接受非药物治疗。本文从西医和中医治疗这两个方面,阐述癫痫治疗的研究进展。
  • 综述
    孙传河,高鹏琳,廖伟龙,姜文斐,潘卫东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2): 74-79.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7-0014
    利用体细胞重编程技术将已分化的体细胞转化为诱导多能干(induced pluripotent stem,iPS)细胞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事件。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的作用类似,均有分化成机体各种成熟细胞的潜能,但前者可以避免胚胎干细胞研究中存在的免疫排斥和医学伦理等问题。因此,iPS细胞在基础及临床研究领域均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iPS细胞历经10年的研究历程、iPS细胞目前在临床各类疾病及药物监测中的应用以及iPS细胞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重点阐述iPS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病例报告
    姚小英,戴若莲,管阳太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1): 51-57.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64
    目的:空蝶鞍是指蛛网膜憩室通过缺损的鞍隔从鞍上池疝入到蝶鞍内。原发性空蝶鞍的形成与垂体病变无关,而与颅内压增高和鞍隔缺损有关。本文旨在探讨临床上慢性颅内高压所致的空蝶鞍形成。 方法:报道2例因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引起慢性颅内高压导致空蝶鞍的病例。 结果:2例患者均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行腰椎穿刺术发现脑脊液压力增高,头颅磁共振静脉造影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在给予抗凝治疗后,2例患者的头痛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其中,1例患者在连续的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中,发现空蝶鞍程度逐渐加重;另一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由无空蝶鞍演变成空蝶鞍。 结论:慢性颅内高压可导致空蝶鞍形成,并可引起空蝶鞍程度的加重。
  • 新视野
    陈 华,金莉蓉,李 洋,沈 妍,周 宇,季建林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2): 66-69.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7-0034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舞动帕金森病项目通过舞蹈课程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情感、身体机能、认知和人际关系。舞动帕金森病项目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肢体的协调能力,改善其步态和行动流畅性,并且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平衡能力、认知能力和自我效能感。2001年,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帕金森病组织和马克·莫里斯舞团共同创建了舞动帕金森病项目,将音乐和舞蹈融入帕金森病的治疗中。本文阐述了舞动帕金森病项目在帕金森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并介绍其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原创研究
    佘君慧, 罗娟, 林达伟, 林亦文, 游桦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4): 191-196.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42
    摘要 (493) PDF全文 (224)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镜像训练引导的运动想象疗法是否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7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将76例患者随机分入镜像训练引导的运动想象疗法组(38例)和单纯的运动想象疗法组(38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分别接受镜像训练引导的运动想象疗法和单纯的运动想象疗法,共治疗4周。对2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评分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ARAT评分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值均<0.05)。镜像训练引导的运动想象疗法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ARAT评分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的改善幅度均显著大于单纯的运动想象疗法组(P值均<0.05)。结论 镜像训练引导的运动想象疗法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治疗,与单纯的运动想象疗法相比,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 原创研究
    曹雯炜,赵 薇,俞 羚,柴 文,汪 耀,徐 群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1): 17-24.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69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状态与皮质下腔隙性梗死部位及病灶数、白质病变和内侧颞叶萎缩之间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纳入59例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二级预防门诊登记的最近一次症状性缺血性卒中病史>3个月的脑小血管病患者。根据详细的神经心理学评估结果,将59例患者分入无认知障碍组(24例)、轻度认知障碍组(22例)和血管性痴呆组(13例),采用头颅磁共振成像多重序列检查及斜冠状面重建,依据所得图像进行皮质下腔隙性梗死病灶计数、白质病变评分和内侧颞叶萎缩评分。 结果: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生与皮质下腔隙性梗死病灶总数有关(P=0.004),其中皮质下白质部位腔隙性梗死病灶数在3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轻度认知障碍组和血管性痴呆组患者丘脑部位腔隙性梗死病灶数多于无认知障碍组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大部分的白质病变病灶位于额叶和顶枕叶,颞叶和基底节的白质病变较少。3组之间双侧额叶(P=0.033)和双侧基底节(P=0.009)的白质病变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例患者中,43例完成磁共振成像斜冠状面重建。左右内侧颞叶萎缩一般呈同步发展;3组之间左或右内侧颞叶萎缩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在13例左内侧颞叶萎缩评分≥2分的患者中,11例为无认知障碍组和轻度认知障碍组患者;血管性痴呆组患者均有内侧颞叶萎缩,其中6例患者的左右侧平均内侧颞叶萎缩评分≥2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皮质下白质腔隙性梗死病灶数[比值比:2.39(95%可信区间:1.19~5.80),P=0.005]和左内侧颞叶萎缩评分[比值比:10.21(95%可信区间:2.02~51.75),P=0.003]是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脑小血管病患者的认知损害程度与皮质下白质腔隙性梗死病灶数和左内侧颞叶萎缩评分相关。
  • 综述
    王勤鹰,詹 青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7, 13(1): 25-31.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7-0003
    严重出血性转化是静脉溶栓治疗最危险的并发症。本文对近年来有关静脉溶栓后严重出血性转化的定义、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具有严重出血性转化高风险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以选择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以降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