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5-25
  

  • 全选
    |
    指南解读
  • 李 爽, 杜 鹃, 宋雅颖, 王 刚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5, 21(3): 147-157.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25-0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国际脑淀粉样血管病协会发布了《脑淀粉样血管病的波士顿标准2.0》。该诊断标准在前一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多项重要更新,包括下调了脑淀粉样血管病的诊断年龄标准,新增了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局灶性神经症状发作、认知障碍和(或)痴呆等临床表现,并引入了多项出血性和非出血性影像学标志物。与既往诊断标准相比,最新版标准的诊断敏感度显著提升,尤其在有症状性脑出血的患者中表现出优越的诊断效能。本文结合本团队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中国患者的脑库病理学调查结果,对《脑淀粉样血管病的波士顿标准2.0》的核心内容进行解读,以供国内同道参考。

  • 病例报告
  • 支 楠, 耿介立, 曹雯炜, 宋雅颖, 王 刚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5, 21(3): 158-166.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25-0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仑卡奈单抗(lecanemab)在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early onset Alzheimer’s disease,EOAD)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疾病修饰治疗(disease modification therapy,DMT)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报告 1 例 54 岁男性 EOAD 患者的诊疗过程,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反应以 及相关文献,分析仑卡奈单抗的疾病修饰作用。

    结果:患者在接受传统抗痴呆药物治疗基础上,启动仑卡奈单抗(静脉注射10 mg/kg体质量, 1次/2周)治疗,并且随访 9 个月。患者治疗前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量 表 评 分 为 20 分 ,蒙 特 利 尔 认 知 评 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量表评分为12分,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PET显示标 准化摄取值比(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ratio,SUVR)为 1.325(阳性),Centiloid 值为 51.073。治疗后 9 个月,Aβ-PET 显示 SUVR 降至 1.015(阴性阈值为 1.100),Centiloid 值降 低55.688;Tau-PET显示病理沉积未进一步进展。临床量表评估显示MMSE量表评分提高 1分(达到21分),MoCA量表和波士顿命名测试(Boston Naming Test,BNT)量表评分维持 稳定。治疗期间,患者未发生脑微出血和脑水肿等不良反应。

    结论:本病例报告显示,仑卡奈单抗可有效清除脑内 Aβ 沉积,延缓 Tau 病理进展,改善 EOAD患者的功能,并且安全性良好。该病例为EOAD的早期DMT干预提供了临床证据。

  • 专家笔谈
  • 何 琳, 陈 意, 谭惠心, 江汉宏, 何 康, 魏意欣, 魏清川, 宋慧妍, 高 强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5, 21(3): 167-176.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25-0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和帕金森病等常导致姿势控制和平衡功能障碍。传统的神经 调控技术多聚焦大脑皮质,而对小脑等姿势中枢的调控技术和机制的研究不足。基于中 枢传导通路与姿势控制(central pathway and postural control,CPPC)理论的神经调控技 术,通过整合感觉输入(如视觉、前庭觉和本体感觉)和多层级神经通路(如内侧和外侧运 动系统),结合神经可塑性机制,为运动功能障碍提供精准干预。该技术采用经颅磁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和外周磁刺激等多模态方法,遵循“内外兼修”“近远结合”“多维重建”“遵 从规律”4大原则,靶向调控小脑、核心肌群和皮质-脊髓通路,显著改善患者的平衡和运动 功能。研究表明,CPPC 技术通过中枢-外周协同干预和时序匹配策略,可优化神经重塑和 功能恢复。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个体化靶点定位、剂量效应关系和多模态整合机制,以推动 精准康复体系的建立。CPPC 技术为神经康复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研究 价值。

  • 孙志芳, 叶琳琳, 曹 磊, 宋为群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5, 21(3): 177-184.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25-00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后失语症是由优势半球脑损伤引起的语言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 一。经颅直流电刺激是近年新兴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通过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功能成 像技术的结合,能够进一步明确脑卒中后失语症的恢复机制,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个 体化治疗方案,在失语症的康复治疗中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和临床意义。本文整合了经颅直 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最新研究,以期为失语症的康复提供更多的依据。

  • 原创研究
  • 陈宜懿, 夏家怡, 徐 倩, 陆 瑶, 裴 松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5, 21(3): 185-191.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25-00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索具身认知理论下,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存在咽期吞咽障碍的患者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20例, 其性别、年龄、脑卒中类型、病程比例等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每组均进行常规吞咽功能综合训 练,并在常规训练基础上接受不同干预训练,对照组进行静态镜像训练,观察组进行动态镜像 训练。在治疗前、后分别使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量表、洼田饮水试验(Kubota water swallowing test,WST)、吞咽造影录像检查(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评 估患者的吞咽功能,治疗后用WST分级结果进行总有效率的比较。

    结果:治疗后 2 组患者的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量表、VFSS 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 (P 值均为<0.001),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P 值分别为 0.020 和<0.001)。治疗后 2 组 WST 等级评分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 治疗后2组综合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

    结论:动态镜像疗法和静态镜像训练均能改善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且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下的动态镜像疗法干预疗效优于静态镜像疗法。

  • 瞿子琳, 王 雪, 沈 滢, 鲁 俊, 廖若琦, 杨 云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5, 21(3): 192-200.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25-0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明确综合康复治疗在单个住院周期中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改善的效果,并探索出院时ADL改善的影响因素。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 2022 年 1 月至 2024年12月收治的3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脑卒中患者 出院时 ADL 改善情况,以巴塞尔指数(Barthel Index,BI)提高>10 分为最小临床重要性差 异(minimal 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MCID)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 选ADL改善的影响因素。

    结果:单个住院周期的综合康复治疗使患者BI平均提高了12.86分,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程、 入院时 BI 评分、立位平衡、步行能力、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与 ADL 改善显著相关(P<0.05); 多 因 素 Logistic 回 归 表 明 ,病 程(OR=0.996,P=0.041)、合 并 高 血 压(OR=0.558, P=0.050)、入院时步行能力(OR=0.716,P=0.000)是ADL改善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单个住院周期的综合康复治疗使45.9%的脑卒中患者ADL评分达到具有临床意义的 改善。病程、合并高血压及入院时步行能力可能是影响其ADL改善的主要因素。早期康复 的介入,基础病的预防与管理,以及恰当的康复目标的制定将有助于提升患者的ADL能力, 进一步改善其生活质量。

  • 韦泉清, 王 惠, 刘于宁, 王凤丽, 吴 鑫, 徐传英, 崔桂云, 项 洁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5, 21(3): 201-214.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25-0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有氧运动对不同年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临床 症状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纳入21例PD患者,按照年龄分为<60岁和≥60岁组,进行为期8周的中等强 度有氧运动干预。在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相关量表评估,并采集患者粪便进行肠道微生物 16S核糖体RNA测序及统计分析。

    结果:有氧运动干预后,年龄<60 岁组 PD 患者仅有统一 PD 综合评价量表(Unified PD Rating Scale,UPDRS)-Ⅲ开期和UPDRS总分有所改善(P值分别为0.042和0.021);年龄≥60 岁组 PD 患者的 UPDRS-Ⅱ、UPDRS-Ⅲ开期、UPDRS-Ⅲ关期、UPDRS 总分、Berg 平衡量表 (Berg Balance Scale,BBS)和 Tinetti 平 衡 与 步 态 量 表(Tinetti Performance Oriented Mobility Assessment,Tinetti POMA)都有所改善(P 值分别为 0.029、<0.001、0.025、< 0.001、0.008和0.023)。此外,有氧运动干预后,年龄≥60岁PD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 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 特 利 尔 认 知 评 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PD日常生活质量问卷调查(PD Questionnaire-39,PDQ-39)、快速眼动 睡 眠 行 为 障 碍 问 卷(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Screening Questionnaire,RBDSQ)、自 主 神 经 症 状 量 表(Scales for Outcomes in PD-Autonomic, SCOPA-AUT)、胃肠道功能障碍评分(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Score,GIDS)、汉密尔顿 焦 虑 量 表(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HAMA)、汉 密 尔 顿 抑 郁 量 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和非运动症状量表(Non-Motor Symptoms Scale,NMSS) 评分均有所改善(P 值分别为 0.002、0.006、0.002、0.016、0.007、0.029、0.002、0.008 和 0.003);<60岁组的PD患者NMSS评分有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与有氧 运动干预前比较,年龄<60岁组PD患者肠道内的梭形杆菌属(Fusicatenibacter)和丹毒丝菌 属(Erysipelotrichaceae_UCG-003)在干预后的相对丰度均有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 分别为-2.201和-2.207,P值分别为0.028和0.027)。

    结论: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改善改善不同年龄PD患者的运动症状,也可以改善认知、生 活质量、睡眠、自主神经功能、焦虑和抑郁等非运动症状。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提高不同 年龄PD患者,特别是年龄<60岁PD患者肠道内有益菌的相对丰度。

  • 病例报告
  • 钟 倩, 洪文军, 王 宇, 徐 蓉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5, 21(3): 215-222.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25-00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运动 训练对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平衡功能、协调功能、步行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收集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4例,采用rTMS(5 Hz高频刺激小脑蚓部,1次/d,20 min/次) 联合运动训练(2次/d,30 min/次)干预15 d。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康复功能评定,包括肌 力[徒手肌力评定(manual muscle testing,MMT)]、平衡功能[Berg 平衡功能评定量表 (Berg balance scale,BBS)]、协 调 功 能[ 指 鼻 试 验(finger-to-nose test)、轮 替 试 验 (alternating movement test)和跟-膝-胫试验(heel-knee-shin test)]、步行功能[Holden步 行功能分级(Holden functional ambulation classification,FAC)系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量表]。

    结果:采用 rTMS 联合运动训练干预后,4例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 MMT等级、BBS 及 MBI 评分均有所提高,其中 3 例患者的 FAC 等级也有所提高;指鼻试验、轮替试验以及跟-膝-胫 试验均显示所有患者的协调能力有明显改善。

    结论:rTMS 联合运动训练可改善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平衡功能、协调功能、步行功能以 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 :重复性经颅磁刺激

  • 综述
  • 李鑫怡, 叶琳琳, 李 芳, 曹 磊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5, 21(3): 223-231.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25-0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是一种复 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主要影响视神经和脊髓,其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运动 障碍、疼痛、膀胱直肠功能紊乱以及认知障碍等。NMOSD 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以及病 程长等特点,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尽管近年来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改善 了NMOSD患者的预后,但多数患者仍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亟需系统化的康复干预。 本综述基于现有研究证据,详细阐述了NMOSD的常见功能障碍及其病理机制,包括视觉功 能障碍、脊髓损害相关功能障碍(运动障碍、疼痛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等。 同时,着重探讨了NMOSD康复治疗的最新进展,涵盖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心理干预及新兴 技 术 应 用[ 如 脑 机 接 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脑 - 脊 髓 接 口(brain-spinal interface,BSI)等]的多学科综合干预策略,旨在为 NMOSD 患者的临床康复实践提供理论 依据和实用指导。

  • 俞佳琦, 魏燕燕, 张天宏, 王继军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5, 21(3): 232-237.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25-0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患者相较于普通人群平均寿命缩短10~15年, 主要死亡原因包括心血管疾病、自杀和意外伤害。眼底摄影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能 够有效评估微血管病变情况,进而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鉴于心血管疾病是精神分 裂症患者常见的共病之一,且与患者的高死亡率密切相关,眼底摄影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 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早期识别潜在的心血管问题,还能为预测患者的预期寿命提供重要参 考依据。因此,无创性眼底摄影有望优化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监测手段和治疗策略,进而延 长患者寿命。

  • 李明哲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5, 21(3): 238-247.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25-0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由其引发的一系列功能障碍是 导致患者残疾的主要原因,因此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已成为脑血管疾病康复领域的研究热 点。脑卒中的发生与微循环障碍和能量代谢异常密切相关,同时中医理论认为其病机为 “本虚标实”。针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其康复治疗策 略主要集中在恢复神经功能、调控神经反射以及促进脑功能重塑。中医和西医治疗对 IS 患者均展现出良好的临床疗效。西医治疗以缺血再灌注为核心策略,但是血管再通后出 现的“无复流”现象以及神经保护剂的疗效争议限制了其临床疗效。中医治疗则通过益 气活血、调节肠道菌群-脑轴等整体干预手段,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本文主要对中西医 协同干预治疗“气虚血瘀”型 IS 的临床方案进行阐述,系统梳理中医和西医治疗“气虚血 瘀”型 IS 的作用机制及其相关临床证据,并探索二者协同作用的增效路径。本文整合了 近 5 年的临床试验、基础研究和指南共识,以期为“气虚血瘀”型 IS 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 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并为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及推动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国际化进程提 供科学依据。

  • 神经影像病例
  • 姚小英, 李 颖, 王 刚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5, 21(3): 248-250.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25-0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1例以头痛和视物模糊起病的青年女性,影像学显示颅内多发环形强化小结 节,呈满天星样分布。患者3周前有药物流产史,实验室检查提示红细胞沉降率及超敏C反 应蛋白显著升高,血清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cell spot test,T-SPOT)强阳性,胸部CT示双 肺粟粒性结节。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特征,最终诊断为粟粒性脑结核合并肺结核。 经抗结核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本文回顾并探讨了颅内多发环形强化病变(满天星征)的 鉴别诊断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