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慢性进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被认为是一种临床-生物学实体。近年来,以影像学和体液标志物为代表的早期诊断技术不断涌现,推动 AD 诊断标准更新迭代,为疾病修饰治疗研发奠定基础。然而,过度倚重生物学标志物检测,也存在显著的缺陷。2021 年,DUBOIS 在 Lancet 发表的国际工作组(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IWG)诊断建议中,指出了纯生物学标志物标准的不足,并对临床实践中是否检测生物学标志物给出了建议。本文回顾 AD 诊断标准的变迁,对其临床及科研诊疗提出建议。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匿、缓慢进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早期表现为近期记忆的丧失,随着疾病进展逐渐出现认知行为障碍。AD 的典型病理学特征是淀粉样斑块和神经原纤维缠结。研究认为,β 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是参与 AD 病理发展的关键物质。目前,临床上使用的 AD 治疗药物仅能改善其症状,因此疗效获益不大。为此,研发能够改变 AD 疾病进展的新药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从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角度,着重介绍了进入临床研究的 Aβ 免疫治疗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和临床试验的结果,同时探讨了 AD 免疫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菌药物是临床最常应用的药物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其与癫痫发作之间存在相关性。抗菌药物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癫痫发作,也可通过与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影响癫痫患者的症状控制,严重时可导致癫痫持续状态,甚至危及生命。抗菌药物引起的癫痫发作大多为强直阵挛发作,但也有非惊厥性癫痫发作,临床识别困难,因此了解不同抗菌药物对癫痫发作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不同抗菌药物对癫痫发作的影响、作用机制和促发因素等,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尤其是非神经科医师对抗菌药物与癫痫发作之间关系的认识,帮助临床医师识别高危患者,及时识别抗菌药物相关癫痫发作,并做 出相应的处理,为临床医师做出合理的决策提供帮助。
针灸治疗中风(卒中)的疗效显著、适应证广泛,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基于真实世界的病例注册登记研究,因其具有真实性、可信度高以及结论更适用于临床等特点,已成为临床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而应用该研究方法开展针灸及中风的临床研究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既往的针灸及中风相关病例注册登记研究进行检索和梳理,归纳和总结国内外针灸及中风相关病例注册登记平台的应用及研究现状,同时对当前国内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ation,CNSR)项目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探讨搭建针灸治疗中风的病例注册登记平台的重要性,以辅助临床和学术研究。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当前严重威胁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运动与非运动功能障碍 2 大类。药物和手术治疗仅对控制 PD 的部分运动症状有一定的疗效,而对于认知障碍、情绪情感障碍、疲乏、二便功能障碍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欠佳。作业治疗策略对于帮助 PD 患者重返生活、工作和社会以及提高生活质量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 Disability and Health,ICF)架构对 PD 患者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指导 PD 患者在运动症状与非运动症状方面的作业治疗实践,提高对PD 患者的健康管理水平。
流涎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常于 PD 发病前后发生,大多随疾病的进展而加重。PD 属于中医的颤病(颤证)或颤拘病,PD 伴流涎的发生与肝脾肾肺的功能失调有关。西医治疗 PD 流涎的疗效欠佳,而中医具有一定的个体化治疗优势。本综述从中西医结合角度,阐述 PD 以及流涎的概念,系统回顾了 PD 伴流涎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以期对 PD 流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