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1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6-06-25
  

  • 全选
    |
    述评
  • 潘卫东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2): 57-63.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精准医学概念的引入,医学界出现了精准医疗与中国传统医学辨证论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说法。本文从个体化诊疗概念入手,从不同层面详细阐述了基于微观的精准医学与基于宏观的辨证论治的异同点。中西医结合神经科疾病的诊疗需要精准医疗与辨证施治的有机结合,以达到减少误诊误治、提高精准治疗疗效的目的。
  • 指南解读
  • 李建萍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2): 64-70.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证据导向的欧洲神经病学会联盟(European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EFNS)发布的“轻微症状/无症状高肌酸激酶血症诊断方法”指南,对轻微症状/无症状高肌酸激酶血症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流程和预后进行说明。轻微症状/无症状高肌酸激酶血症的定义是无任何客观肌肉疾病体征且血清肌酸激酶值高于正常值上限1.5倍。收集相关家族史并排除可能导致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的非神经肌肉源性病因是鉴别诊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肌电图提示有肌源性改变、血清肌酸激酶值高于正常值3倍、年龄小于25岁或同时存在运动不耐受的患者进行肌肉活检可以提高疾病检出率。轻微症状/无症状高肌酸激酶血症的总体远期预后较好。
  • 原创研究
  • 庄燕, 陆静珏, 孟凡萍, 孙克兴, 詹青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2): 71-75.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步态及移动能力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连续纳入研究的90例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脑卒中恢复期伴偏瘫步态的患者随机分入互动式头针组(30例,头针治疗同时进行康复训练)、传统头针组(30例,头针治疗后进行康复训练)和对照组(30例,仅康复训练),连续治疗3个月。采用5 m折返行走试验评估治疗后的步态质量改善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移动能力改善对整体康复疗效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5 m折返行走时间和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值均<0.01)。互动式头针组治疗前后5 m折返行走时间的差值显著大于传统头针组(P<0.05)和对照组(P<0.01);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的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亦高于传统头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互动式头针治疗有助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步态的改善,从而提高其移动能力。
  • 林智, 李建萍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2): 76-80.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进展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相关预测因素。方法 33例初诊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患者经过3年随访,根据疾病进展结局分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组(13例)和进展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组(20例)。对与疾病进展可能相关的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进展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组患者初诊时的定量重症肌无力评分、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率、抗核抗体阳性率、合并胸腺瘤的比例以及合并糖尿病的比例均高于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组(P值均<0.05)。结论 定量重症肌无力评分高、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抗核抗体阳性以及合并胸腺瘤和糖尿病可能是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进展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的预测指标。
  • 邬渊敏, 沈丽萍, 顾竞, 陈雪莲, 王萍, 沈利荣, 姚晓庆, 蔡伟新, 王厹东, 杨周剑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2): 81-86.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加味温胆汤联合利多卡因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Lermoyez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例Lermoyez综合征患者接受利多卡因静脉注射治疗3 d以及加味温胆汤口服治疗2周,随后进行4周的随访。对治疗后的眩晕、耳鸣、耳闷胀感和听力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听力显著好转3例(15%),有效9例(45%),无效8例(40%)。16例(80%)患者的耳闷胀感减轻(好转),4例(20%)无变化。17例(85%)患者的耳鸣减轻(好转),3例(15%)无变化。眩晕治疗有效率为100%,其中65%(13/20)的患者达痊愈,35%(7/20)的患者的眩晕基本得到控制。结论 加味温胆汤联合利多卡因治疗Lermoyez综合征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为今后进一步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临床依据。
  • 综述
  • 刘晓惠, 刘学源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2): 87-93.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痴呆发病率的日渐升高,该病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痴呆已成为威胁人类,尤其是老龄人群健康的重要临床难题。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痴呆常见类型之一,包括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或是心脏和循环障碍引起的低血流灌注所致的各种临床痴呆。VaD是有望预防和治疗的痴呆,因此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对VaD的分子机制和遗传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党翠娇, 姜文斐, 孙传河, 廖伟龙, 潘卫东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2): 94-101.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谷氨酸受体2(glutamate receptor A2,GluA2)Q/R部位编辑率降低以及相关的RNA2的次黄嘌呤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 acting on RNA2,ADAR2)的异常与病理性反式激活应答DNA结合蛋白43(transactivation response DNA-binding protein 43-kD,TDP-43)可同时发生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的运动神经元中,提示在ALS患者中,这些异常分子病变之间可能存在关联。条件性敲除ADAR2基因的ALS小鼠可表现为运动神经元的缓慢死亡。因为缺乏ADAR2可引起TDP-43的异常分布和聚集,引发神经细胞毒性,继而加速运动神经元变性及死亡。本文总结了GluA2 Q/R部位RNA无效编辑的规律和病理性TDP-43在ALS发病中的作用,并讨论了可能影响ADAR2介导的RNA无效编辑的相关因素,以期为研发新的ALS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 王丽晶, 詹青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2): 102-105.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后残障发生率较高。卒中后出现的肌萎缩严重影响着康复治疗方法的选择与疗效,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患者的有效康复。目前有关卒中后肌萎缩的发生机制尚无统一结论。有学者提出卒中相关性肌萎缩的概念,但对于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卒中相关性肌萎缩可能与发病后活动减少、摄入不足以及泛素蛋白酶体通路激活有关。本文通过结合近年来肌萎缩的相关研究,对卒中相关性肌萎缩发生机制进行综述,同时与其他疾病所致的肌萎缩进行鉴别,以期为卒中后肌萎缩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丁婕, 郝勇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2): 106-111.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许多研究表明,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炎性机制相关,神经元特异性细胞内或细胞膜抗体通过不同途径促使癫痫发作。癫痫发作的症状学、神经元特异性抗体、炎性脑脊液、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等,均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性癫痫。免疫治疗有望成为有效治疗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新手段。免疫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和硫唑嘌呤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环孢霉素A、他克莫司和雷帕霉素这3种免疫抑制剂对自身免疫性癫痫有效。此外,血浆置换也是急性期的治疗选择之一。自身免疫性癫痫患者接受急性期早期免疫治疗与稳定期维持治疗后,有望获得较好的预后。本文对自身免疫性癫痫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病例报道
  • 孙亚蒙, 张瑛, 管阳太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2): 112-116.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1例以神经功能受损为主诉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诊治过程。该患者男性65岁,急性起病,症状表现为失语、肢体麻木及无力,症状波动而多变,并伴有发热。血液学检查发现贫血、血小板计数下降;有轻度肾功能受损;外周血涂片见红细胞碎片;血浆ADAMTS13活性显著降低,ADAMTS13抑制物阳性。该例患者被诊断为特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及时诊断及积极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后,病情得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