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以运动症状为主。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非运动症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临床上缺乏系统性的治疗措施。“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中医基础理论,自古以来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帕金森病的众多非运动症状在中医学中既可以视为一个个单独的病种,又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在不同病理病程阶段对应不同的脏腑病机改变。本文从“异病”有相同病机、“同病”有不同分期的角度出发,探讨该理论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中的应用,希望能为医疗工作者提供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整体施治和灵活辨治的新思路。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发病后快速进展的致命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药物能够延缓其疾病进展或改善其临床症状。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治疗可以延缓 ALS 的疾病进展,并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对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的基础研究发现,ALS 的发病和疾病进展均与兴奋性神经元毒性、线粒体功能障碍、轴浆转运障碍、神经营养因子缺陷以及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功能障碍等有关。中医药可能通过干预上述途径,发挥治疗 ALS 的作用。本文提出可以通过已经建立的 ALS 动物模型,研究中医药治疗 ALS 疗效的多靶点分子机制,为中医药治疗 ALS 提供基于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依据。
目的:探讨健脾补肾方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AR2小鼠运动和平衡能力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建立条件性ADAR2(adenosine deaminase acting on RNA 2)基因敲除AR2小鼠模型,选择保留部分运动神经元功能的AR2小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健脾补肾方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组,每组各12只。对照组小鼠除正常饮食外,不给予其他干预。补肾健脾方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分别接受补肾健脾方15mg/kg、30mg/kg、45mg/kg 灌胃,1次/d,连续干预9个月。每个月观察小鼠的体质量、姿势、活动度和生存情况。每3个月检测小鼠的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分别于干预前以及干预1、3和6个月后对各组小鼠进行疲劳转棒实验、爬杆实验、平衡木实验和跑步机实验。检测不同鼠龄时的ADAR2免疫反应性以及缺失免疫反应性脊髓前角神经元的数量。在干预1和3个月后,检测补肾健脾方各剂量组小鼠的脊髓前角细胞数量。
结果:4组小鼠从干预第3个月起,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能力减退。随着干预的进行,补肾健脾方各剂量组小鼠的运动和平衡能力均较对照组小鼠有所改善。干预3个月后,补肾健脾方中剂量组的疲劳转棒实验、平衡木实验和跑步机实验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干预3个月后,小鼠的ADAR2免疫反应性以及缺失免疫反应性脊髓前角神经元的数量开始减少,与ALS的病程进展一致。干预1个月和3个月后,健脾补肾方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的脊髓前角神经元数量均多于对照组。干预期间,小鼠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
结论:健脾补肾方(尤其是中剂量)能够改善ALS小鼠的运动和平衡能力,可能与延缓脊髓前角神经元的丢失和变性以及降低AR2小鼠模型的ADAR2免疫反应性有关,且安全性较高。
目的:扫视眼动能够快速完整地反映以基底节(basal ganglia,BG)为枢纽的神经网络执行过程,及时反映 BG 的工作状态和异常眼动情况。鉴于BG环路的复杂性,目前尚不清楚扫视行为影响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机制。本研究通过监测早期PD患者的扫视眼动特征,探讨扫视眼动与 PD 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
方法:对30例原发性早期 PD 患者进行180d的随访,监测日常生活能力、PD 相关临床功能和神经心理认知功能以及扫视眼动功能,分析扫视潜伏期、扫视范围、峰值速度和反向扫视错误率,评估扫视特征与 PD 病程之间的关系。
结果:随访180d后,朝向扫视的扫视范围显著增加 [(10.35±1.00)° vs(9.94±0.35)°,P=0.037], 反 向 扫 视 的 持 续 时 间 缩 短 [(62.93±22.91)ms vs(71.13±28.51)ms,P=0.027]。反向扫视的潜伏期越长,运动功能障碍越显著,并且不受认知功能的影响(r=0.609,P<0.001)。
结论:早期PD患者短期内即可出现扫视功能异常,如朝向扫视范围增加以及反向扫视 持续时间缩短。随着PD疾病的进展,较长的反向扫视潜伏期可能提示更严重的运动功能缺损。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梗死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87 例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以 1 :1 的比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 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照组接受穴位安慰刺激,均治疗 4 周。以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有效率为主要的疗效评价指标,简化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和改良 Barthel 指数评分为次要疗效指标,以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的康复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 88.89%,与对照组(64.7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可显著提高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P<0.05)和改良 Barthel 指数评分(P<0.05)。
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目的:讨论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intermittent oro-esophageal tube feeding,IOE)配合个体化呼吸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所致的口腔、咽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口腔、咽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 3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在使用常规吞咽障碍方法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使用 IOE 联合个体化呼吸功能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 IOE 进行治疗,共治疗 2 周。在治疗前后,使用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造影检查对吞咽功能进行评估 ;测定用力肺活量、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及呼气流量峰值评价呼吸功能 ;使用吞咽生命质量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治疗期间,观察患者发生误吸、肺炎和营养不良的情况。
结果:治疗前 2 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呼吸功能、吞咽生命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 2 周后,观察组的吞咽功能、呼吸功能、吞咽生命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
结论:对于脑卒中后口腔、咽期吞咽障碍的患者,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基础上,应用IOE配合个体化呼吸功能训练,能明显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改善呼吸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大部分脑卒中患者伴有肢体功能运动障碍,常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常规西药对患者神经功能与肢体功能的康复疗效不佳,而穴位按摩联合康复训练等多种中医护理技术,能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早期康复。本文通过综述近年来穴位按摩在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中应用的相关研究,发现单一穴位按摩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疗效尚不明确,其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较少,并且因辨证选穴较为复杂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今后的研究应更加明确穴位按摩的疗效及作用机制,优化和简化穴位按摩的实际操作流程,从而促进其在临床、家庭和社区的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