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1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9-03-25
  

  • 全选
    |
    专家观点
  • 朱德生,管阳太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9, 15(1): 1-8.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9-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管理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复发。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国内外脑卒中组织制定了不同国家的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自2002 年开始修订《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并且强调了抗栓治疗的重要性。随着脑卒中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缺血性脑卒中血栓形成机制及抗血小板精准治疗的认识不断提高,提出了抗栓精准治疗策略。本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栓形成机制及抗栓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防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参考。

  • 潘卫东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9, 15(1): 9-14.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9-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尽管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均存在一些不足,但医学的正确与否不应以现代科学理论作为唯一的判断依据。无论基于哪种理论体系,只要能够以患者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理论阐明发病机制,能够解除患者的“病痛”,能够延长患者有生活质量的生命,就是好的医学。当今的西方医学界已开始引入包括中医学在内的各类传统医学,以治疗各类慢性病和精神情绪障碍等。笔者倡导现代医学应以患者症状为中心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结合药物治疗、精神疗法、情感治疗及其他疗法)以更好地解除患者“病痛”,并建立起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

  • 神经修复与神经免疫专题
  • 黄红云,毛更生,陈 琳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9, 15(1): 15-21.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8-0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修复学(neurorestoratology)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概念正式提出已有10 余年的时间。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同道热衷于神经修复学事业,也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支持和关注神经修复学学科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推动神经修复学学科的发展,本文对神经修复学的发展历程和已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推进中国神经修复学发展的策略。

  • 李海峰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9, 15(1): 22-31.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8-0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的表型是指生物体可以被观察到的特征或特征的组合,包括生物体的形态或物理形式和结构、发展过程、生物化学和生理特性以及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表型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遗传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在表型的概念被引入自身免疫疾病后,不仅是为了寻找疾病的“本源”,更是为了根据临床表现认识特定的疾病实体并实施干预和预后评估。本文探讨了神经免疫疾病的临床核心表型、中间表型和内表型的范畴及其意义,并阐述了深入认识神经免疫疾病表型的途径。

  • 郝峻巍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9, 15(1): 32-35.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8-0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血脑屏障遭到破坏,大量免疫细胞涌入中枢神经系统并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放大炎症反应,加重缺血性脑损伤。免疫炎症反应贯穿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损伤和修复过程,其中小胶质细胞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炎症损伤机制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当前有关免疫调节剂干预脑卒中的临床试验,继而提出脑卒中临床试验面临的问题以及对未来脑卒中免疫治疗的展望。

  • 董会卿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9, 15(1): 36-41.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8-0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rimary angiit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PACNS)是累及大脑和脊髓的罕见的血管炎症性疾病。目前,PACNS 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表现、脑脊液检查结果以及脑组织活检结果。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可用于评估PACNS 的血管病变,而通过脑组织活检可以明确病理诊断。回顾性研究显示,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可作为PACNS 诱导期的治疗方案;维持期的治疗,可采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此外,抗CD20 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等生物制剂的治疗获益亦有所报道。然而,鉴于PACNS 的罕见性和异质性,目前尚缺乏与诊断和治疗策略相关的确切的临床证据,因此PACNS 的诊断和治疗在临床实践中依然极具挑战性。今后,有待进一步探索PACNS 的发病机制,以期为早期诊断和提高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 张星虎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9, 15(1): 42-45.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8-00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身免疫性脑炎是自身免疫机制导致的脑部炎性疾病,其相关抗体可分为细胞内靶向抗原抗体和细胞表面靶向抗原抗体2 类。中枢神经系统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idiopath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diseases,CNS-IIDDs)是一组免疫相关的特发于脑(包括视神经)和(或)脊髓的炎性脱髓鞘疾病,其与数种自身抗体(包括抗水通道蛋白4 抗体、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等)相关。临床上,自身免疫性脑炎可与CNS-IIDDs 重叠。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自身免疫性脑炎和CNS-IIDDs 以及2者重叠的疾病特征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相关诊治建议。如要明确2 者重叠的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还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

  • 耿道颖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9, 15(1): 46-52.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9-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和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自身免疫性抗体检测技术的进步,对这类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众多的MRI 诊断标准和指南为临床诊断MS 和NMOSD 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自身免疫性抗体和神经影像特征的差异提示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脑脊髓炎(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immunoglobulin G-associated encephalomyelitis,MOGEM)是不同于MS 和NMOSD 的一类独立疾病。因此,如何应用MRI 技术鉴别MOG-EM与MS 和NMOSD,并借助MRI 技术实现早期诊断以及指导治疗和预测预后,已成为当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研究热点。本文旨在阐述MRI 技术在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最新进展。

  • 原创研究
  • 常悦悦,余传庆,张 梅,丁 芳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9, 15(1): 53-60.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8-0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肌电图导引下局部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

    方法:研究对象为96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痉挛程度较为严重的上肢或下肢的Fugl-Meyer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FMA)量表评分结果,分为上肢A组(26例,≥51分)、B组(21例,34~50分)和C组(9例,≤33分)以及下肢A组(25例,≥23分)、B组(12例,17~22分)和C组(3例,≤16分)。在肌电图导引下确定治疗靶肌肉,进行局部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1次多点注射,每一例患者的总注射剂量≤400 U),并配合肢体功能训练。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FMA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肌电图评估疗效。

    结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上肢A组FAM量表评分分别为60.35士1.51、62.35士3.01和64.10士2.56,B组FAM量表评分分别为39.10士2.23、42.12士2.34和43.09士1.89;下肢A组FAM量表评分分别为33.16士1.06、33.45士2.14和33.89士2.08,B组FAM量表评分分别为20.95士3.75、23.45士2.20和24.12士1.97。治疗后A组和B组的FAM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C组治疗前后FAM量表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A组、B组和C组的总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A组、B组和C组的总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6例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P>0.05);除环境评分以外,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A组和B组静息时自发电位活动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但C组的静息时自发电位活动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结论:局部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显著;配合有效的康复训练,可以迅速缓解或消除肌肉痉挛,并能改善生活质量和不良情绪。

  • 综述
  • 刘维红,刘 涛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9, 15(1): 61-66.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9-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后痉挛是引起脑卒中后高致残率的重要原因。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因其“难识别、难治疗”的特点,已成为一个临床难题。如果痉挛未能得到及时且有效的治疗,不仅会引起患肢疼痛,还会导致患肢肌肉萎缩以及关节挛缩和变形,使关节活动受限,影响康复训练的效果,甚至加重病情。因此,有效防治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是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可能的发病机制、评价方法及康复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防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