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1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8-09-25
  

  • 全选
    |
    专家观点
  • 姚小英,管阳太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8, 14(3): 117-125.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8-00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血浆置换治疗是一种血液净化方法,可清除患者体内的致病因子,通过免疫调节治疗疾病。近年来,血浆置换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神经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2016 年美国血液净化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Apheresis,ASFA)更新了血浆置换等血液净化治疗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推荐级别和证据水平。根据该指南,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神经免疫性疾病的血浆置换治疗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相关治疗建议。血浆置换在神经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还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以证实其疗效,以及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 原创研究
  • 余寿芬1,赵辉林2,李焰生3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8, 14(3): 126-134.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8-00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应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及成分,并评估斑块特征与颅内新发脑梗死灶之间的关系。

    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 年—2011 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115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析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及成分以及新发脑梗死灶部位及体积。应用logistic 回归法分析颈动脉斑块负荷及成分与新发脑梗死灶的关系。

    结果:校正常见的血管危险因素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与同侧颈内动脉供血区新发脑梗死灶风险及体积呈正相关(P < 0.05)。平均管腔面积、平均管壁面积、管壁体积百分比、最大管壁厚度和最小管腔面积均与新发脑梗死灶体积有关,其中代表斑块负荷的平均管壁面积、管壁体积百分比和最大管壁厚度均与新发脑梗死灶体积呈正相关,代表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平均管腔面积和最小管腔面积均与新发脑梗死灶体积呈负相关。颈动脉斑块内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斑块内出血和斑块内钙化体积均与颈内动脉供血区新发脑梗死灶体积呈正相关(P < 0.01)。

    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及成分与颅内新发脑梗死灶风险及体积有关。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作为识别高危斑块的良好工具,有助于评估脑梗死发生风险。
  • 段 茜,刘文颖,金 维,沈 洁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8, 14(3): 135-140.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8-0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高压氧同步舱内脑电仿生电刺激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2016 年8 月1 日—2017 年10 月30 日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康复治疗的68 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符合病例选择标准。将68 例患者随机分入研究组(34 例,高压氧同步舱内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和对照组(34 例,高压氧非同步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0 d 时、治疗结束后1 个月时、治疗结束后3 个月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改良Barthel 指数评价2 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比较治疗20 d 时、治疗结束后1 个月时、治疗结束后3 个月时2 组的临床有效率。

    结果:研究组33 例以及对照组31 例患者最终被纳入统计分析。治疗前,2 组的NIHSS评分和改良Barthel 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20 d 时、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和治疗结束后3 个月时,2 组的NIHS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 0.05),改良Barthel 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 < 0.05);研究组的NIHS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改良Barthel 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的临床有效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高压氧同步舱内脑电仿生电刺激和高压氧非同步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均可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功能障碍,尤以高压氧同步舱内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 韩 冻,夏文广,郑婵娟,张阳普,华 强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8, 14(3): 141-146.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8-0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悬吊运动对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平衡功能的疗效。

    方法:将2014 年6 月—2015 年9 月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和住院部接受康复治疗的35 例腰段脊髓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悬吊运动组(17 例)和常规康复治疗组(18 例),其中悬吊运动组接受常规神经营养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和悬吊运动治疗,常规康复治疗组接受常规神经营养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2 组均治疗12 周。采用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TUG)和Berg 平衡量表对2 组患者接受康复治疗前以及康复治疗第4、8 和12 周的平衡功能进行评估,比较2 组治疗前后以及2 组之间平衡功能的变化。

    结果:悬吊运动组与常规康复治疗组患者在康复治疗第8 和12 周的TUG 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 0.01),第4、8 和12 周的Berg 平衡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 0.01)。康复治疗第8 和12 周,悬吊运动组TUG 评分较常规康复治疗组显著降低(P < 0.05);康复治疗第12 周,悬吊运动组Berg 平衡量表评分较常规康复治疗组显著升高(P < 0.01)。

    结论:悬吊运动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腰段脊髓损伤患者的平衡功能。
  • 郝 勇1,万文斌1,周 杭2,黄欣欣3,王亦舒1,杨 笑1,管阳太1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8, 14(3): 147-153.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8-0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回顾性分析脑血疏口服液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脑内血肿吸收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收集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84 例高血性压脑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将其分为脑血疏口服液组(41 例)和基础治疗组(43 例)。2 组患者均接受吸氧、止血、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基础疾病治疗和对症及支持治疗等,其中脑血疏口服液组患者在发病72 h 以内接受脑血疏口服液口服或经鼻饲给药,2 组患者均治疗10 d。治疗前及治疗10 d 后,采用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观察并计算脑内血肿体积,同时记录治疗期间脱水降颅压药物和降压药物的使用情况。

    结果:2 组患者治疗前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和脑内血肿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5)。2 组患者治疗期间的脱水降颅压药物和降压药物使用率均无显著差异(P = 0.529,P = 0.898);治疗10 d 后,2 组患者的脑内血肿体积均较治疗前缩小,但仅脑血疏口服液组患者的脑内血肿体积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且脑血疏口服液组患者治疗10 d 后的脑内血肿体积明显小于基础治疗组(P = 0.046)。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血压与治疗前后脑内血肿体积及脑内血肿吸收量均无显著相关性(P > 0.05)。

    结论: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可缩小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脑内血肿体积,促进脑内血肿吸收,而对脱水降颅压药物和降压药物的使用无明显影响。
  • 秦保锋1,翁伟力1,朱旭莹1,章丽琼2,张红智1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8, 14(3): 154-160.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8-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补气活血中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影响。

    方法:60 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患者被随机分入补气活血中药组(30 例,糖尿病基础治疗联合补气活血中药治疗12 周)和对照组(30 例,糖尿病基础治疗12 周)。比较2 组患者治疗前后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以及血清SOD 和MDA 水平的变化,并且比较治疗后2 组的临床有效率。

    结果:2 组患者治疗12 周后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加快(P < 0.05);补气活血中药组治疗后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对照组显著加快(P < 0.05),但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 组治疗12 周后,血清SOD 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 0.05),血清MDA 水平显著下降(P < 0.05);补气活血中药组治疗后的血清SOD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而血清MDA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12 周后,补气活血中药组临床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P = 0.001)。

    结论:补气活血中药能够显著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有关。
  • 张丹丹1, 2,曹 凤1, 2,詹 青1, 2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8, 14(3): 161-166.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8-0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估改良式气压治疗对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肩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方法:将60 例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入改良式气压治疗组(30 例)和传统气压治疗组(30 例)。比较治疗前以及治疗4 周后2 组的上肢简化Fulg-Meyer 运动功能积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比较治疗4 周后2 组的治疗有效率。

    结果:2 组治疗4 周后的Fugl-Meyer 运动功能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 < 0.05),且改良式气压治疗组的Fugl-Meyer 运动功能积分改善较传统气压治疗组更为显著(P < 0.05)。2 组治疗4 周后的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 0.05),其中改良式气压治疗组的肩关节前屈、外展和内旋活动度改善较传统气压治疗组更为显著(P < 0.05,P < 0.01,P < 0.05)。治疗4 周后,改良式气压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传统气压治疗组(分别为83.3% 和56.7%,P < 0.01)。

    结论:改良式气压治疗相较于传统气压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肩关节活动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综述
  • 熊建美,崔 芳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8, 14(3): 167-171.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8-0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和额颞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是以选择性、进行性神经元死亡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LS 与FTD 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遗传特征有所重叠。与单纯的ALS 或FTD 相比,ALS-FTD(ALS 合并FTD)的疾病进展速度更快,患者的生存期也更短。目前,尚未阐明ALS 和FTD 的发病机制。许多研究揭示,ALS 与FTD 存在共同的病理基础:神经系统残存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内存在反式激活应答DNA 结合蛋白43(transactivation response DNA-binding protein 43 kDa,TDP-43)阳性包涵体。研究发现,ALS 和FTD 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内的TDP-43 蛋白失去正常的细胞核定位,而在细胞质内聚集形成包涵体。由此推测,TDP-43 蛋白的核内转入机制缺陷导致其正常功能丢失及获得性神经毒性可能是ALS-FTD 发病的始动因素之一。本文对核质转运障碍在ALS-FTD 发病机制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姜嘟嘟1, 2,柳毅刚3,宋浩明1,詹 青2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8, 14(3): 172-177.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8-00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情绪障碍。PSD 会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造成脑卒中病程迁延,是影响脑卒中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之一。PSD 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及生物学、行为和社会等多项因素。本文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以及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病例报告
  • 白书维,蒋仙国,管阳太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8, 14(3): 178-184.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8-00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提高对干燥综合征并脊髓病变(Sjögren's syndrome myelopathy,SSM)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的认识。

    方法:报道1 例SSM 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结合文献复习,重点讨论SSM 的临床表现、病因、影像学特征和治疗原则。

    结果:1 例老年男性患者以肢体无力、二便困难为主诉;磁共振成像检查提示脊髓炎表现,血清抗核抗体谱筛查、眼科干燥性角结膜炎检查以及唇腺活检病理证实为SSM;转入风湿科接受糖皮质激素及利妥昔单抗治疗后,症状好转。

    结论:许多干燥综合征患者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可累及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多样,但不存在典型的口干、眼干症状。对于临床诊断为干燥综合征的患者,也应注意可能伴发的神经系统病变。SSM 发病率不高,易被误诊或漏诊,因此应对SSM与脊髓病变、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和多发性硬化等进行鉴别诊断,以便尽早作出正确的诊断,并给予相应的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