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自身免疫性脱髓鞘性疾病。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及干扰素β的方法对该病进行治疗,治疗手段较为局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作为一种多能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以修复损伤。本文结合相关文献,从多角度探讨MSC治疗MS的机制。MSC治疗有望成为未来治疗MS的新方法。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致残性的原发性头痛,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均带来显著的经济负担。偏头痛的管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急性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是轻至中度偏头痛发作的一线治疗选择;而对于中至重度发作的偏头痛和慢性偏头痛,曲普坦类和预防性治疗是必要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促成了CGRP拮抗剂以及针对偏头痛发作时释放的CGRP及其目标受体的单克隆抗体的研发。最近,有数种抗CGRP或其受体的单克隆抗体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发作性和慢性偏头痛。迄今为止,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文旨在对偏头痛发病机制和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尤其关注于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策略中抗CGRP单克隆抗体的潜在作用。
目的:调查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纳入2018年11月—2019年2月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40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设计的人口学资料调查问卷、慢性疾病病耻感量表(stigma scale for chronic illness,SSCI)、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项)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对40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评价。
结果:408例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平均评分为21.80±7.95,处于中度水平;内在病耻感评分为15.14±6.67,外在病耻感评分为6.65±3.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业(P=0.003)、婚姻状况(P=0.001)和脑卒中类型(P=0.025)与病耻感水平显著相关。病耻感水平与抑郁评分呈正相关(r=0.247,P<0.001),与年龄(r=-0.140,P=0.005)、主观支持评分(r=-0.241,P<0.001)和支持利用度评分(r=-0.286,P=0.012)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抑郁评分、主观支持评分和支持利用度评分与脑卒中患者病耻感水平显著相关(P<0.05)。
结论: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属于中度水平,年龄、抑郁评分、主观支持评分和支持利用度评分均为其影响因素。通过加强患者的个体化心理干预、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以及尽早执行有效的康复训练,对于降低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水平以及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对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电动起立床上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活动主题,采用循环管理方法,进行现况调查、要因分析、对策制订和效果检验等。选择2018年6—9月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94例偏瘫患者作为开展品管圈活动之前的研究对象,同时选择2018年10—12月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94例偏瘫患者作为开展品管圈活动之后的研究对象。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引起电动起立床上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的要因,制订相应对策,并进行效果检验。
结果: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率由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的9.6%下降至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的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目标达成率和进步率分别为116.7%和77.8%。患者满意度由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的69.1%上升至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的9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降低偏瘫患者电动起立床上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报道1例以视物模糊伴低热、胸痛和口角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结节病患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经验。通过病例讨论,明确中医文献中未见记载的一部分全身性或系统性疾病的发病可能与神经免疫异常有关;在中医治则方面,大多从肝、脾和肾论治,且辨证大多为脾肾阳虚。在治疗此类患者时,应以症状为中心,不仅基于中医辨证论治治则改善患者症状,还以症状为中心明显减轻激素冲击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充分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科疾病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