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1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6-09-25
  

  • 全选
    |
    指南解读
  • 冯智英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3): 117-122.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抗癫痫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分类和术语委员会2010年制定的发作和癫痫分类框架术语及概念修订版旨在进一步建立和规范发作和癫痫分类术语及概念的国际共识,反映术语与分类的基本关系,以指导临床实践,尤其是指导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以往的全面性发作和局灶性发作分类法,目前强调依据网络的起源方式重新进行定义,其中双侧起源为全面性发作,局限于一侧为局灶性发作。此外,建议使用遗传性、结构性/代谢性和未知病因这3个术语以替代原来的特发性、症状性和隐源性。新的报告还首次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如电-临床综合征、相对明确的癫痫群体和癫痫性脑病等。本文对ILAE关于发作和癫痫分类框架术语及概念最新修订版进行了解读。
  • 原创研究
  • 耿介立,宋叶平,金海峰,陈莺,林 岩,孙亚蒙,潘元美,俞 羚,施国文,徐 群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3): 123-130.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32
    摘要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在现行卒中指南的指导下,静脉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和远期预后,以期为提高静脉溶栓治疗的获益提供临床证据。 方法:记录136例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和本次卒中发生的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静脉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进行评价,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卒中发生后3个月时的功能独立情况进行评价。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静脉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和卒中发生后3个月时功能独立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时,早期有效66例(48.5%);卒中发生后3个月时,64例(47.1%)达功能独立。静脉溶栓治疗后2 h、24 h和7 d的早期疗效与卒中发生后3个月时的功能独立显著相关(P值均<0.05)。静脉溶栓治疗前收缩压是静脉溶栓治疗早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降低静脉溶栓治疗前收缩压可能改善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依据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可能判断溶栓治疗的远期预后。
  • 于小明,周欢霞,王宏林,蒋黎明,詹 青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3): 131-136.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Biodex动静态平衡测试和训练系统应用于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康复中的疗效。 方法: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42例帕金森病患者被随机分入常规平衡训练组(对照组)和Biodex动静态平衡测试和训练系统组(研究组),每组均21例。训练前以及训练6周后对2组患者的动静态平衡功能进行评估,并进行Berg平衡量表的评估。 结果:训练6周后,研究组的静态平衡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的前后方向评分的改善并不显著(P>0.05)。治疗6周后,研究组的动态平衡整体、向前、向前左和向前右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治疗后(P值均<0.05),但向左和向右评分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并不显著(P值均>0.05);对照组仅向左和向右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值均<0.05)。治疗后,研究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值均<0.05)。
  • 梁海胜,沈健康,赵江民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3): 137-141.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16
    摘要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15年12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59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术前MRI影像学特征。 结果:59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44例。所有59例鞍结节脑膜瘤的基底均位于鞍结节或鞍隔的硬膜;MRI平扫T1加权像(weighted image,WI)均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均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57例鞍结节脑膜瘤的MRI增强扫描图像呈明显的均匀强化,2例呈不均匀强化;45例可见“脑膜尾征”。 结论:MRI检查在鞍结节脑膜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可以为手术方式的选择、肿瘤切除程度的评估以及手术风险的预测提供重要指导。
  • 李友梅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3): 142-145.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39
    摘要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SAS)合并卒中患者的血清炎性标志物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表达水平,并探讨与SAS发生卒中相关的危险因素。 方法:研究对象包括35例单纯SAS患者以及38例SAS合并卒中的患者。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血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丙二醛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水平。分析与SAS患者发生卒中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SAS合并卒中患者的血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丙二醛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显著高于单纯SAS患者(P值均=0.0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12)、年龄(P=0.009)、SAS病程(P=0.000)和高血压病史(P=0.000)均与SAS合并卒中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AS病程[风险比为9.12(95%可信区间:2.15~13.88),P=0.000]和高血压病史[风险比为5.05(95%可信区间:2.74~10.52),P=0.000]是SAS合并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SAS合并卒中患者的血清炎性标志物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提示内皮功能损害进一步加重。SAS病程>1年和有高血压病史的SAS患者更易发生卒中。
  • 综述
  • 姚梦莎,郝 勇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3): 146-151.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24
    摘要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卒中后癫痫发作和卒中后癫痫是常见的卒中并发症,给患者及其家属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影响,但目前仍缺乏明确的预防和诊治指南。不同类型的卒中可引起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和癫痫,且其相应的危险因素亦不相同。脑出血是目前公认度较高的卒中后癫痫发作或卒中后癫痫的首要危险因素。鉴于相关的评估手段和干预策略尚处于研究阶段,因此针对主要危险因素的干预成为当前较为可行的应对选择。卒中后癫痫发作和卒中后癫痫的诊断和治疗同样面临着不少困难。目前,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序列和新一代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已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卒中后癫痫发作和卒中后癫痫的危险因素及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讨论。
  • 邹 静,陆钦池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3): 152-156.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48
    摘要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是人体内重要的内源性通路,具有调节包括血压和炎性反应在内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过程的作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也日益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尤其是癫痫。研究发现,在经匹罗卡品诱导、听觉点燃或杏仁核点燃的动物模型中,诱导型缓激肽受体B1和固有型缓激肽受体B2的表达均显著上调,或者出现缓激肽受体B1/B2的相对比例升高。颞叶癫痫及海马硬化患者海马锥体神经元中的缓激肽受体B1和B2以及星形胶质细胞中的激肽释放酶1的表达均显著上调。由此提示,缓激肽受体B1可能具有促癫痫发生的作用,缓激肽受体B2则可能具有神经保护的作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在癫痫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血脑屏障破坏、促进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及介导炎性反应等有关,并可能成为癫痫防治的新靶点。本文对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与癫痫发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陈 淼,詹 青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3): 157-160.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44
    摘要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干细胞自1992年被发现以来,已成为治疗神经系统各类疾病的新希望。缺血性卒中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而倍受关注。本文对近年来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在缺血性卒中后的神经再生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神经再生与血管生成的相互关系以及相关调控因素进行综述,为促进缺血性卒中后的神经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 王勤鹰,詹 青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3): 161-167.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17
    摘要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电生理技术具有客观、可量化、无创、易重复的优点,在卒中患者康复评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表面肌电图在运动分析和肌肉功能评估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通过脑电图可以了解脑功能状况;诱发电位能够反映患者的运动、感觉和认知状态;经颅多普勒可用于检测卒中患者康复前后脑血流的变化。本文对电生理技术应用于卒中患者功能障碍评定、康复效果评估以及康复治疗方案制定中的临床价值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病例报道
  • 吴恒趋,李建萍,张 瑛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3): 168-172.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23
    摘要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1例莫旺综合征(Morvan’s syndrome)成年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该患者男性,7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肌肉颤搐和无力、多汗、睡眠障碍、幻视等;辅助检查提示胸腺恶性病变可能;外周血抗电压门控钾通道(voltage-gated potassium channel,VGKC)抗体等免疫学指标异常。在明确诊断为莫旺综合征后,该例患者接受了对症支持治疗,症状得以部分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