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1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6-03-25
  

  • 全选
    |
    述评
  • 詹青, 王丽晶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1): 1-7.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康复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模式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对于早期康复介入的时间与具体的康复措施,尚无统一意见。1994—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HA/ASA)先后发布了6版有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管理的指南。AHA/ASA 2003年版指南首次提出早期康复介入的指导意见,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在专业规范的脑卒中单元接受诊治,而完整的脑卒中单元应包括康复人员;该版指南同时关注了早期康复对卒中后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提出发病后24 h内开展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同时须注意防止跌倒事件,并初步探讨了鼻饲胃管肠内营养与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中的应用。AHA/ASA 2007年版指南建议所有患者于进食前均应接受吞咽功能评估,并明确对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应常规放置鼻饲胃管或进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AHA/ASA 2013年版指南建议在专业卒中单元中,应让患者尽早且安全地进行适当活动以减少并发症,并再次强调了吞咽功能的评估及干预方式的选择。然而,一项国际大样本多中心的极早期康复治疗临床试验的最终结果未能对急性脑卒中的极早期康复介入给出肯定的意见,而目前中国还未开展过此类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因此,目前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介入时机尚无定论,原则上应以不加重原有病情为前提,并建议在专业卒中单元中实施康复治疗。
  • 潘卫东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1): 8-11.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概念产生于中国的20世纪50年代,最初是以利用现代医学技术与手段来研究与发展中医为目标而提出的。在发展过程中,此概念逐渐扩展,由中医结合西医逐步转变为结合所有有益于健康及诊治疾病的医学,即概念转变为结合医学(integrative medicine)或整合医学或综合医学。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涉及的疾病种类与中国传统医学文献记载的病种存在较大差异。尽管疾病的名称无法一一对应,但是在治疗疾病时,却可利用中医学的症状治疗及辨证施治的特色及优势,结合现代医学治疗手段,提高神经科部分重大难治性疾病的疗效。
  • 指南解读
  • 张瑛, 管阳太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1): 12-16.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是不同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特发性炎性疾病。NMO高度特异性的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抗体的发现,加深了人们对NMO的认识,并扩展了NMO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的定义。NMO诊断国际专家组(International Panel for NMO Diagnosis,IPND)对NMOSD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并达成2015年NMOSD诊断标准国际共识。该诊断标准取消了NMO的个别定义,而将NMO归入NMOSD。同时,根据AQP4抗体表达状态,分为AQP4抗体阳性和AQP4抗体阴性NMOSD。AQP4抗体阳性NMOSD的诊断要求具备6项核心症状之一;AQP4抗体阴性或无法进行AQP4抗体检测的NMOSD的诊断,要求则更为严格,必须有特征性的MRI表现。本文即对2015年NMOSD诊断标准国际共识中的要点进行解读和评论。
  • 徐群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1): 17-23.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老化的常见伴随疾病,并且常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并存,可加剧认知障碍和躯体残疾。由于在CSVD影像学特征术语的命名、定义、影像采集和分析以及科学报告等方面均缺乏一致性,因此阻碍了相关研究的发展。2012年,由全球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的神经影像研究专家组发布共识指南,确立了代表CSVD 6种关键性损伤的神经影像标志的术语及其定义,并对影像采集及科学报告的一致性提出了指导意见。这6种CSVD神经影像标志包括近期皮质下小梗死、假定血管源性的腔隙灶、假定血管源性的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和脑萎缩。应在临床实践及相关研究中,充分应用这份共识指南,从而促进CSVD的影像学诊断、影像采集和分析以及科学报告的标准化。
  • 综述
  • 李梅, 谢冲, 管阳太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1): 24-28.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多发生于青壮年,是成人神经性致残的主要原因。传统治疗仅能延长疾病的缓解期,并不能彻底治愈。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具有干细胞的分化全能性,在MS细胞替代疗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体细胞转分化技术相较于传统的iPSCs分化成少突胶质细胞谱系,缩短了时间窗,为MS治疗提供了一条新思路。随着获取神经干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未来的MS细胞治疗将有望取得重大的突破。
  • 王勤鹰, 詹青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1): 29-35.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肺炎是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了解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特征以及危险因素等,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于卒中发生后早期即采取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早期识别卒中相关性肺炎并给予有效的治疗,可以提高卒中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病原菌特点、风险评估及预测以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临床指导。
  • 王新新, 陆钦池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1): 36-40.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癫痫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互为因果,癫痫可增加CVD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而CVD可诱发癫痫猝死。不同的抗癫药物对CVD危险因素的影响各异,这些危险因素包括体质量、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血清尿酸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氧化应激标志物等。鉴于部分抗癫药物可能增加或降低CVD发生风险,因此在实施个体化的抗癫痫治疗时,对于有较高CVD发生风险的癫痫患者应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物,同时合理使用可降低CVD发生风险的药物。
  • 支楠, 徐群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1): 41-46.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炎性反应在缺血性卒中后的病理损伤中起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炎性反应是一把“双刃剑”,在加重急性期卒中脑损伤的同时,亦可促进卒中后的神经修复。本文阐述了缺血性卒中后神经炎性反应的关键因素,如炎性细胞、炎性介质和黏附分子的变化,探讨了其可能的神经损伤及神经保护作用;同时,对缺血性卒中后神经炎性反应相关研究的进展及前景进行了综述。
  • 赵江民, 詹青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1): 47-51.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迄今为止,尚缺乏有效的AD治疗方法,早期诊断及防治是延缓AD进展的唯一有效方法。目前,AD的诊断仍主要依靠排除法和临床神经心理量表法,但其可重复性差且缺乏客观依据;因此,尚缺乏敏感且准确的AD早期诊断方法。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学+”的学科交叉已成为新常态,由此产生的神经影像学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脑内更细小的结构和病灶,这为AD的早期影像学诊断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对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应用于海马体积、内嗅区皮质厚度及杏仁核变化的检测以及双反转恢复(double inversion recovery,DIR)序列应用于AD诊断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应用于海马相关脑白质损伤评估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病例报道
  • 高枚春, 陈刚, 王智樱, 陆钦池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1): 52-56. https://doi.org/10.12022/jnnr.2016-0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1例以头痛和复视为首发症状的嗜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成人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该例女性患者55岁,初始症状表现为头痛和复视,继而出现高热;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为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高三酰甘油血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和高铁蛋白血症;骨髓穿刺活检结果显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3系造血细胞减少,可见嗜血细胞吞噬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诊断为HPS。该病例报道提示,对于临床上出现头痛、复视和高热以及外周血检查提示全血细胞减少的患者,应高度怀疑继发性HPS的可能,而尽早进行骨髓穿刺活检是明确诊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