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和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对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6月1日—2018年6月1日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323例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血管相关危险因素、相关药物使用史、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测指标、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出院时改良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以及住院时间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进行分组:≤10.0×109/L、(10.1~11.0)×109/L、(11.1~12.0)×109/L、≥ 12.1×109/L;按照NLR进行分组:<3.6、3.6~6.5、>6.5;按照LMR 进行分组:<2.97、2.97~4.83、>4.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外周血白细胞计数、NLR和LMR对预后的预测能力,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
结果:按照MRS 评分进行分组:预后良好组(213例,MRS评分≤2)和预后不良组(110例,MRS评分为3~6)。预后不良组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NLR、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基线NHISS评分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住院时间也显著延长(P<0.05),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和LMR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10.0×109·L-1 vs(10.1~11.0)×109·L-1:比值比为1.788,95%置信区间为1.119~2.854,P=0.015]、NLR(比值比为1.275,95%置信区间为1.031~1.576,P=0.025)、LMR(<2.97 vs 2.97~4.83:比值比为0.277,95%置信区间为0.072~0.814,P=0.013)、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值比为2.389,95%置信区间为1.194~4.799,P=0.014)和基线NHISS评分(比值比为12.630,95%置信区间为6.115~27.741,P<0.001)是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NLR和LMR均不是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理想预测指标,而联合检测可能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结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NLR、LMR、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基线NIHSS评分是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MRS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鉴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NLR和LMR的检测简便易行且费用低廉,因此适合临床推广应用。今后有待开展更大样本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以进一步验证。
音乐疗法是脑卒中的治疗方法之一,采用听、唱、演奏或配合音乐律动等多种方式进行治疗。音乐疗法借助音乐刺激,可以加速脑卒中患者的神经修复,改善脑组织血流,提高认知水平和运动功能,有助于缓解脑卒中引发的功能障碍。相较于常规的药物治疗,音乐疗法还可以针对性地对脑卒中患者潜在的心理疾患进行预防,对既存的心理疾患进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心理,有效补充心理干预的不足,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本文对音乐疗法治疗脑卒中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随着对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改善的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抗抑郁焦虑药不仅能够改善脑卒中后的抑郁焦虑症状,还能够促进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对抗抑郁焦虑的中西医药物是否具有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探讨。本文对脑卒中后抗抑郁焦虑的中西医药物改善或独立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及其机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