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冠状病毒病的境内疫情已得到显著改善,但境外确诊病例数及输入病例数均呈上升态势,相关防控措施仍然需要得到重视。肉毒毒素注射是治疗痉挛及肌张力障碍等多种疾病的重要方法,操作过程中会与患者发生近距离接触,存在感染风险。为满足患者在疫情期间接受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的需要,指导相关医务人员合理做好防护,特制定此共识,保障医患双方安全。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rimary angiit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PACNS)是指主要局限于脑实质、脊髓和软脑膜中小血管的罕见的免疫炎症性疾病,其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表现多样,已被纳入许多疾病的鉴别诊断中。诊断PACNS并非易事,但是血管造影与脑组织活检的互补有助于诊断PACNS。中国的PACNS病例报道还较少,PACNS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亟待加强中国的医疗工作者对PACNS的认识。为此,本文围绕PACNS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内容进行解读,同时结合PACNS 的临床诊治经验,以期提高对PACNS的认识水平。
如何准确诊断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富有挑战性的临床问题。尽管已有诸多指南和共识定义了MS的典型影像学特征,然而在临床实践中,由于非典型临床表现和同病异像的干扰,许多其他的神经科疾病往往被误诊为MS。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与MS相似,因此容易被误诊为MS。通过检索既往文献报道的误诊病例,发现遗传性CSVD和获得性CSVD的不典型影像学表现可以模拟MS,并且满足MS的影像学诊断标准而被误诊。然而,从病理机制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发现MS和CSVD均有相应的特征性表现,同时引起误诊的白质高信号病灶在形态学和分布等特征上存在可辨识的差异。影像学特征的差异反映了2类疾病发病机制的差异。本文对既往文献报道的误诊为MS的CSVD病例进行复习,从影像学特征和病理机制角度探讨2者的异同,旨在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鉴别MS与CSVD,避免误诊。
孤立性眩晕多由前庭周围性病变所致,而后循环缺血所致的眩晕通常伴随其他局灶性症状和体征。然而,随着神经耳科学和神经影像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脑和脑干梗死所致的孤立性中枢性眩晕得到诊断。约11%的孤立性小脑梗死患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眼球震颤和姿势不稳。头脉冲试验(head impulse test,HIT)阳性可以将其小脑卒中相关的急性孤立性眩晕与累及内耳的良性疾病区分开来。急性前庭听力丧失可能预示小脑前下动脉区域即将发生梗死。三步床边眼动检查法[ 头脉冲- 眼震- 扭转偏斜试验(head impulse,nystagmus,test of skew,HINTS)] 优于磁共振成像。本文就脑干和小脑后循环卒中并发急性孤立性眩晕综合征的诊断要点进行综述。
衰老和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下降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和生活质量,因此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改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已日益受到重视。运动可以降低阿尔茨海默病和抑郁症的发病风险,改善记忆和认知功能,促进大脑健康,但是目前尚不清楚其中的分子机制。鸢尾素(irisin)是一种肌肉因子,由膜结合蛋白前体骨骼肌Ⅲ型纤连蛋白组件包含蛋白5(fibronectin type Ⅲ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5,FNDC5)剪切加工而成,而运动是促进鸢尾素合成和分泌的主要因素。鸢尾素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增加神经可塑性,改善记忆和认知功能。最近的研究表明,运动可以直接促进神经组织表达FNDC5,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 coactivator-1α,PGC-1α)-FNDC5-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信号通路影响大脑的微观结构和功能。运动还可以刺激肌肉等组织合成和分泌大量的鸢尾素,并促进大脑分泌BDNF。鉴于鸢尾素在神经系统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与运动的密切关联,本文对鸢尾素在调控运动促进大脑功能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同步双侧运动训练治疗颅脑损伤后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Ⅰ型(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type Ⅰ,CRPS Ⅰ)患者的疗效。
方法:1 例65岁颅脑损伤后出现偏瘫侧上肢CRPS Ⅰ的患者接受4周的镜像疗法同步双侧运动训练。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和随访1个月后评定疼痛[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患侧手肿胀程度评分、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和关节活动度(Fugl-Meyer 评定量表)以及双侧手掌部和肩部温度差。
结果:治疗2周和4周后, 患侧上肢疼痛明显减轻, 肩部和手部VAS评分以及患侧手肿胀程度评分均明显下降, 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和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随访1个月后, 上述指标持续改善。治疗4周后双侧手掌部和肩部温度差较治疗前明显减小。
结论:镜像疗法同步双侧运动训练可以明显减轻CRPS Ⅰ的症状,改善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